浙江衢州农村居民休闲调查文献综述

 2022-08-06 03:08


文献综述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为,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Geoffery C.Godbey,1999)。以上是美国的休闲大拿Godbey在他《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他对休闲下的定义。国外研究休闲学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有不同学科出生的研究人员来进行休闲学的科研,研究的学科角度、课题也多种多样。我国从事休闲研究的历史相对不是特别长,仅近30年的样子,但是由于国情之不同,研究的方向与课题大有不同,因此也取得了不少的优秀成果。本文将从研究目的——休闲行为调查入手,围绕休闲态度、休闲参与以及休闲介入三个主题,阐述笔者在阅览国内外文献的回顾与评述,以期望得到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更好的调查该项课题。

一、休闲态度

1、概念

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他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这是Myers在1993年提出的对于态度的定义。是在当下心理学届比较受肯定的说法之一。Myers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方面构成:其一认知:带有好坏的评价及意义叙述的成分,内容包括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赞成或反对;其二情感: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好恶情感;其三行为意向:个体对态度的行为倾向。

而关于休闲态度,国外的学者有主张是个人对休闲的特殊想法、感觉和行为表现,并且会影响个人的休闲参与情形(Neulinger,1981)。Fishbein和Ajzen则在1975年提出,态度的定义不但符合社会科学与行为研究,同时也适合用于休闲行为研究,其在休闲上的定义即为对休闲对象所产生的情意表现。这里所提及的对象,系指休闲活动本身、休闲活动的场所、参与休闲的人、事、物或是相关的休闲方针。

国内学者对休闲态度的定义也各有不同。例如:郭荣文教授在2003年提出:休闲态度是个人对参与休闲活动所保持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而经由个人内在的人格特质和外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影响而成的一种动态过程。而江慧敏教授(2006)则认为休闲态度可以简单的视为个体对休闲或休闲活动的参与,所秉持的看法、情意感受和行为意向。

2、个人背景与休闲态度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曾就休闲态度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根据人们性别、年龄、居住地区、职业类别、收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子女人数与父母亲教养方式等不同变项来探讨休闲态度的差异,结果皆有所不同。限于本文篇幅所限,且经过多方面的对比与考量,笔者将以不同个人背景变项作为因素,进行其对休闲态度影响的探讨,了解衢州地区农村居民的整体休闲态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