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满意度、忠诚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11 11:10

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国外研究现状

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在国外始于二十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1966 年美国教育委员会使用 CIRP(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eh Program)测量新生的满意度,开辟了满意度调查的先河。

从学生满意度的理论研究方面,李·海沃瑞(LeeHavary)教授在《Student Satisfaction》中提出的建立“满意度测量一教学评价一教学改进一再评估”的双向测评改进循环模式已经在英国的 NSS 测评中得到应用并成功达到测评目标。德布纳特(Debnath)的研究则发现影响学生满意度的最大因素是“毕业后是否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1]。而麦利为(Li-Wei Mai)的研究结论则是“学生对学校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印象”是影响满意度的最大因素[2]。

从学生满意度的实际测量方面,最有影响的学生满意度测量是由 Noel一Levitz公司出版的 SSI(the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量表(1993 年),该量表是一个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各大学。此后,用 SSI量表调查的结果便被视为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国家标准[3]。美国著名学者Roy提出从课程、教师、校园社会生活、校园文化发展机会、职业指导、教职工指导建议、在校居住时间、卫生服务和学院的总体等指标测评学生满意度。

国内研究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完善,国内学者对于旅游专业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国内的学者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逐渐呈献出研究内容的深入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的特。将国内学者的研究整理分类后,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基于旅游产业特点以及旅游行业需求视角的课程体系研究。旅游教育作为向旅游行业输送专门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产业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相适应,以满足旅游行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学者从旅游产业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的视角,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如邹宏霞(2004)等出于对旅游产业特点的考虑,提出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构成以基础课为基础、专业课为主体以及相关课程为延伸的课程体系结构[4]。赵雅波等(2014)根据东北地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要以专业领域课程为核心,以职业素质课程为辅助,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设置[5]。朱东国(2015)根据旅游行业岗位的需要,将课程体系分成通识知识、经济学、数学与计量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等若干个基本教学模块,以实现系统综合、整体优化[6]。

2、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视角的课程体系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体系也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设置。为此,国内一些学者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旅游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看法。如田喜洲(2000)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由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发展教育三大课程模块组成[7]。姜春红(2013)提出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中心,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