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公园旅游者的类别分析: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为例文献综述

 2022-10-18 11:10

关于文化遗产旅游者的界定颇具争议。通常传统的大众旅游包含游客到历史文化景点的参观游览活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管理人员及相关研究者也常倾向于视到访文化遗产景点的游客为文化遗产旅游者。虽然这种界定方法至今仍遭质疑,但仍被许多学者采用,只是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转向了对访问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大众游客进行细分的工作。

1、国外研究综述

首先是关于文化旅游者和遗产旅游者的界定。人们往往将文化旅游者和遗产旅游者联系在一起,因为文化和遗产存在显而易见的联系:遗产是文化的一部分。Richards指出,文化旅游既包括遗产旅游(与历史文物相关),也包括艺术旅游(与当代的文化产品相关),在其看来,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此外,Richards注意到由于词义的扩展,“文化旅游”“遗产旅游”“民族风情旅游”“艺术旅游”等词几乎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因而,“遗产旅游者”和“文化旅游者”在研究文献中有时区分使用,有时通用。

关于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分类,国外相关研究较早。早期的研究中,学者多关注游客的旅游前行为,即游客的旅游动机、先前知识等方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Ashworth 和

Tunbridge (1990)就曾根据游客的旅游动机对访问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者进行分类,简单分为偶然型文化旅游者和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Silberberg (1995)根据旅游动机,将参观博物馆和遗址的旅游者分为非常积极型、一般积极型、附带参观型和意外发现型。根据游客动机与遗产核心属性之间不同程度的联系, Poria、Bulter和Airey(2003)区分出了四类遗产旅游者群体:第一类遗产旅游者群体并没有意识到遗产属性;第二类群体虽然意识到了遗产属性但是被遗产属性以外的事物促动来旅游;第三类群体的游客动机虽然来自遗产属性,但是他们不认为那些属性是他们自身的遗产;第四类群体的游客动机来自遗产属性并且认为那些属性是他们自身遗产的一部分。在Poria等人看来,只有第四类旅游者能够被称为“遗产旅游者”,是遗产旅游的核心。

部分学者根据游客的先前知识等变量进行分类。Icomos (1993)主要依据游客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所寻求信息对参观遗址景点的游客分为学者型、大众游客、学生、非自愿访问型四大类。Stebbins (1996)根据游客对访问景点的了解水平,将文化旅游者分为一般文化旅游者和专业文化旅游者。

也有学者关注到旅游者访问过程中的现场行为。Timothy (1997)根据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的水平,将旅游体验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和个体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