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亲子旅游现状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文献综述

 2022-09-07 10:09

学前儿童亲子旅游现状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日益增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外出旅游,而且外出旅游人群的年龄也在逐渐降低,因为一些亲子旅游节目例如《爸爸去哪儿》的开播以及家长观念的改变,学前期的儿童也开始跟随父母一起进行亲子旅游。亲子旅游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影响有积极的,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虽然很多的学者看到了这方面的利弊,却少有关于亲子旅游关于儿童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主要是针对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大部分都从旅游届的角度出发,少有从教育界的角度出发,去看到家长、儿童在出游前、出游中、出游后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并对此献上相应的对策。作为一个学教育的人,我们应该看到亲子旅游对学前儿童的积极意义,尽量避免消极作用,让亲子旅游真正的发挥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学前儿童; 亲子旅游; 儿童发展

一、文献综述

  1.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日益增高。除了对吃穿住这些基本的生活要求提高外,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如观看一些展览、话剧,参加一些音乐会等等。此外,外出旅游也越来越成为提升精神境界的一种方式。由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爸爸去哪儿》等一系列的亲子旅游类节目的开播,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也选择带尚处于学前期的幼儿一起外出旅游。带孩子外出旅游虽然好处多多,对正处于学前期的儿童教育意义极大,但是家长往往钱花了很多,却不能做到益处最大化,仅仅带领孩子进行“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学前期的幼儿尚未获得自己大量获取知识等的能力,因此孩子在这样的旅行中收获也不是很多。鉴于此,我也将从学前儿童的亲子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看到其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于这些好处、劣处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使家长与学前儿童在未来进行亲子旅游时,能从旅行中收获更多,也让亲子旅游真正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功能,让学前儿童从旅行中成长。

对于亲子旅游的概念,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不一样的定义,“亲”主要是指儿童的亲属长辈等,而“子”主要是指儿童。但由于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的亲子旅游现状,因此我在此处将亲子旅游定义为学前儿童与父母亲进行的旅游活动。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内最早具体研究亲子旅游的是张磊(2008),他把亲子游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所使用的概念也为亲子教育旅游。从张磊的《浅谈亲子教育旅游的发展》中可知,他认为亲子教育旅游就是家长利用带孩子去旅游的机会,以各种旅游资源为契机,以建设性的最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增强孩子的体魄。同年,李菊霞等(2008)也把亲子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进行研究,认为亲子旅游人员构成主体是父母与其未成年子女,这是亲子游和其他旅游形式最大的区别。张红(2010)认为,亲子旅游的构成主体多为核心家庭,即一对父母带一到两个未成年子女。它见具有家庭旅游和儿童旅游的部分属性,参与者可以从中放松身心、开拓视野、增进亲子感情。何成军(2013)认为亲子旅游,是从家庭旅游中分化出来的具有儿童旅游属性的一种增进亲子感情、开阔父母和孩子视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旅游形式。刘妍(2013)提出亲子旅游不同于家庭旅游、儿童旅游,而是从中细分出来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共同参与的,集认知、体验、亲情、休闲于一体的一种独立旅游形式,它从子女的需求为出发点,谋求父母子女双方关系的协调。在刘妍的《中国亲子旅游研究综述》中也提出了亲子旅游内涵的理解应该要强调目的性,“亲”与“子”两者都应该受到关注,其旅游的目的不是只强调亲子感情,而应是情感关系、社会修养、知识教育和能力素质四个层面的提升。综上所述,几位学者对亲子旅游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重点关注亲子旅游活动的目的性和人员结构,并强调了亲子旅游和家庭旅游及儿童旅游的较强关联性。

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亲子旅游”,大部分写亲子旅游的论文都以青少年的亲子旅游为主。可见,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行的方式来看世界、获取知识,但大部分仍旧以青少年与父母亲外出旅游为主。这也不难解释,很多家长认为,学前期的幼儿过小,就算出游,能记住的东西也不多,而且青少年有了自己从外界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家长也更倾向于带青少年出去。但也有个别近些年的论文,也开始逐渐往学前儿童的亲子旅游方向来写,如马宏丽在2013年写的论文《郑州市学前儿童亲子旅游市场现状调查》。此外,也有较多的学者选择从亲子旅游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来写,从0~3岁幼儿阶段写到13~18岁青少年阶段,如张红在2010年写的《有关亲子游产品及其开发的几点思考》以及胡潇在2015年写的《国内亲子旅游研究述评》。分析较多论文文献,大致可以概括出亲子旅游对学前期的幼儿有以下的积极作用:消除隔阂,拉近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思想;磨练意志,塑造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孩子热爱科学、体验科学、探索科学的能力。此外,除了积极作用外,任何事物也必然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