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民、教师与革命:浙江余姚盐场的社会结构与盐民运动
摘要: 民国时期,盐民生活困苦,盐民斗争频发,本文以余姚盐场为例,介绍盐场的社会结构,概述余姚盐场盐民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矛盾去探索引起盐民暴动、掀起各项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并在叙述运动概况的过程中注意到当时盐场小学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共产党的加入对革命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 盐民; 余姚盐场
一、文献综述
庵东盐场,原称余姚盐场(今属慈溪),地处杭州湾南岸,民国时场区东起东三乡新闸(今慈溪市新浦镇新闸村),西至西三乡泥墩潭(今慈溪市周巷镇双潭村),东西长约一百余里,南北相距六七里至二三十里,整体呈弓形,是当时浙江省第一大盐场,也是全国三大盐场之一。
到1925年“大革命”时期余姚盐场已号称有十万盐民,十余万亩盐田,八十余万块盐板,其中官板约五十六万块,私板约二十四万块,年产盐量达二百至三百担左右。[1]这里所谓的十万盐民,据统计其中有46597人为纯盐民,大多是从绍兴一带陆续迁移过来的破产的农民和渔民,其余为在盐区依靠海为生的渔民、船户、牛车户、捆工,以及从盐民逐渐变为种租地的棉民等等。[2]
盐民每日顶着烈日的暴晒,还要忍受卤汁、盐水浸泡所带来的痛楚,不论男女都在盐场劳作,我太奶奶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曾在余姚盐场工作了十年,她说“我阿爹死的时候我才十二岁,那时候日子苦啊,就到盐场去扛盐板,一天一个人要抬一百二盐板,每一块盐板差不多比门板还要大,要两个人一起扛,一直做到抬进门,二十一岁结婚”。盐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晒盐佬,咸泥压断腰,住的火洞舍,烧的狗爬灶,吃的猪狗食,死了不如一颗草。”[3]
盐民终日劳动,却换不来全家温饱,盐场的盐民饱受压迫和剥削,但沿海盐民好斗性勇且人多团结,颇具反抗性。因此余姚盐场作为革命老区,本文以余姚盐场为例来探究盐民斗争极具代表性,通过大量原始资料来展现当时盐民的日常生活,对余姚盐场的社会结构进行介绍和剖析,从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矛盾去探索引起盐民暴动、掀起各项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并注意到当时盐场小学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共产党的加入对革命起到的推动作用。
盐业史研究作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盐业史的研究汗牛充栋,其中关于区域盐业史的研究也有大量著作,多集中在四川、两淮、长芦等几个大的盐场,如《中国盐政沿革史》,分别对奉天、长芦、山东、河东、福建五个盐区的发展史进行了汇编。[4]彭久松、陈然主编的《四川井盐史论丛》,收录了当时对四川井盐这一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5],以及林振翰主编的《淮盐纪要》等对我国各个盐区的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
- 《荆棘之城》中莫德人物形象分析An Analysis of Maud’s Image in Fingersmith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