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研究——以杭州市C小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4 10:08

学生问题行为及管理的研究综述

摘要: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教师课堂管理中经常困扰的问题。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学者们对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具体包括概念的界定、原因分析及危害、管理策略与相关理论,以及研究问题的启示与展望。

关键词:课堂管理 课堂问题行为 成因分析 管理策略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 课堂管理的内涵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课堂管理的危机,各国竞相开展了对课堂管理的研究,而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引进和学习课堂管理理论,并逐渐使用于学校课堂教学领域。课堂管理目前没有公认的准确定义,中外学者根据自己对课堂管理研究的不同观点提出了众多的课堂管理观念,总体上体现出两种类型:

其一是控制取向,强调以教师为主,协调课堂内各类影响因素以创设和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美国学者古德将课堂管理定义为处理或指导班级活动所特别涉及的问题,如纪律、民主方式、补充和参考资料的使用和保管、教室的物理特色、一般班务处理及学生社会关系[1]。田慧生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2]

其二是激发和唤起取向,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比如:国外学者埃默(E.T.Emmer)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套旨在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学习的指导[3]。” 刘家访认为,课堂管理是对课堂中诸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和策略,以师生的互动为中介,以学生的自我控制为基本目的,最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的过程。[4]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管理逐渐从教师的控制与维持走向激发和唤起,主要目的就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的意识,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控制和约束。学者的见解各自有不同的倾向,都比较重视课堂的过程与结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谋划策,其中教师需要起到主导作用。

鉴于以上的观点,笔者将本研究的“课堂管理”定义为:在课堂上教师为维护课堂秩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而表现的所有行为。

  1.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涵
    1. 问题行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 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因此他认为“对教师的对抗”、极度羞怯”、“过度的白日”、“旷课”、“长期的不开心和抑郁”,类似的症状都可以被认为是问题行为的表现[5]。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 学生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社会公认的学生正常行为规范、偏离同龄人标准的行为[6]。《心理学大词典》定义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为个体身上出现的妨碍其社会适应性的异常行为[7]。学生的问题行为不符合行为规范,在课堂中容易惹人注意,显得突兀,但学生问题行为指的是学生身上的行为,而不是问题行为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问题行为,所以作为教师,不要认定他们的问题行为源自本性,不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