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背包客对城市目的地需求的探讨文献综述

 2022-09-01 10:09

城市背包客对城市目的地需求的探讨

——以杭州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方式的改变,从大众旅游转变为自由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背包客,他们有明确的爱好、拥有自己的个性、别具一格的风格。通过相关文献的搜集与问卷调查,分析背包客的特征与他们对背包客旅游的需求来进一步了解城市背包客认为杭州在发展背包客旅游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背包客; 目的地需求; 杭州; 满意度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人们生活的节奏随之加快,压力也随之加重。为了释放压力与心情的低潮期,人们在不断寻求一些新鲜的活动去改善当前的现状。这些年来,“背包客”这一词汇逐渐热门起来。它是一种不同于大众的旅游方式,特别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日益显著。而且在未来它将逐步成为现代年轻一代旅游者首选的旅游方式。它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以导游为核心,去跟随大部队来享受旅游,并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和活动的内容去有计划的完成全程旅游,而是一种个性的旅游方式。背包客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他们更加注重旅游中的体验,而不是仅仅到某个地方去单独欣赏风景。他们更愿意在旅途中体验各种他们未曾经历的大小事件。针对他们自身的需求去自行安排各种活动,也就是自助旅游。在这种随性的旅游中能找到更加真实的生活和自己。因此,背包旅游变得越来越流行,人们也会选择背包旅游去缓解压力,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也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引导了更加便利的生活、足不出户便能知道天下事,这也方便了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有经验的人可以向没有经验的游客去分享他的经验之谈,也随之各大APP平台也有许多旅游攻略的总结,方便人们去选择。再因它刺激的旅游方式、以徒步、登山、探险为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背包客的行列。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值得去分析的领域。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背包客是继大众旅游后又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了解并研究这种新兴旅游方式的演化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找对研究方向,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旅游业,帮助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提升。在分析背包客的特征中或许还可以发展更多产业链,找到更多有潜力的市场,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减轻国家负担。针对背包客的分析,可以了解更多背包客的特征、想法、需求,从而增加对背包客旅游的吸引力。准确的制定方案打开为背包客的大门,增加当地的旅游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背包旅游也有重要环保意义。背包客以低碳方式出行,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了解背包客市场,根据研究制定一系列可行性方案,去吸引背包客的到来。其次,在充分分析背包客特征后,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便利。之后,在此基础上创新旅游特色,将杭州的旅游者范围增加,扩大旅游市场。

1.国外研究综述

Cohen(20世纪70年代)提出非制度化旅游概念,这种旅游与制度化的大众旅游不同,是由一般中产阶级的年轻旅游者参加,称之为“漂泊者”

英国伦敦的《孤独星球》出版社新闻官路易斯.麦克唐纳女士提出了他们一直很关注中国人的旅游习惯,但到上世纪中后期,独立旅游活动已经成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时,还只有非常少的中国人涉足这个领域。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独立旅游者正在逐渐显露出自己勇敢达观的精神,而这一点对于一个面临不可预知行程的背包客来说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很多西方国家的背包客年龄跨度非常大,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有,而中国背包客更多地集中在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一些中青年人身上。

Loker-Murphy、Pearce在对澳大利亚年轻徒步旅行者进行调查时,为了准确区分这一特殊群体,首次提出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背包旅游者”的概念进行了相关界定,将背包客定义为:以年轻的旅行者为主,在较长的假期内偏爱廉价食宿设施、有灵活自由的旅游路线,注重与人的交往,喜欢参与非正式的、真实的旅游体验。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 Clare A(1988)在《Vacationscape:设计旅游区》提到旅游目的地联合旅游方式,为了满足游客的旅游要求,可以联合周边城市共同开展旅游,来吸引目的地客源,增加目的地旅游产业效益。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部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 Noy C (2004)在《This trip really changed me: Backpackersrsquo; narrarives of selfchange 》提出了背包旅游者在旅行途中的冒险经历有助于其进一步地认识自我和体验生活,并且这种影响可能还会持续到旅行结束之后,在旅游者就业以及未来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国内的研究综述

姚冶(2008)在背包《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中提出,背包旅游能够调动当地的资源和资本,使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比较好的满足,因此相较于大众旅游,背包旅游更具发展优势。

龙永红(2011)在《网络时代的背包旅游文化》中提出,背包旅游的发展对于城乡贫富之间、不同阶层之间、陌生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黄向(2005)在《徒步旅游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中提出,以徒步为主的背包旅游是纯环保、纯生态的旅游方式,开发投入少,经济效益好,可以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优先开展。

黄爱莲(2011)在《中、越跨界旅游联合营销研究》中提出,加强区域合作是实现跨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联合营销对双方旅游市场成长态势的有效识别有助于增强跨界合作的有效性。

黄天翼(2011)在《背包客的心理弹性研究》中提出,背包客的英文与中文的来源,并说明了背包客的特征,及到后来背包客不再局限于必须有身后的大背包,没有大背包也可以成为背包客。他还提到了驴友一词,并分析了驴友的演变,从史前驴——引路驴——逍遥驴。

周倩(2014)在《基于旅游消费市场的智慧旅游本质探析》提出智慧旅游,它产生于旅游消费市场,这种变化转变了消费市场主体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特征,并进一步改变旅游市场的信息组织、处理和传递方式。

余志远(2014)在《背包旅游者的演变与概念重塑》中提出,背包客的概念与本质内涵,并且对背包客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背包客不是走马观花的看景,而是深度的旅游。及背包客的几种类型,纯粹的精神型,形式型、享乐型、朝圣型。

朱璇(2007)在《旅游扶贫战略的演进与发展》中提出,PPT(Pro Poor Tourism)这一概念,它是第一个把反贫困和旅游联系起来的概念。但由于其带有非公平的歧视含义,已经被ST-EP(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用法所取代。把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途径可以引导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走向繁荣,甚至帮助一些国家摆脱贫困。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一概念也有助于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切实推进旅游扶贫。

朱璇(2007)在《漂移的旅行者——关于背包旅游者的演进轨迹》提出,背包客在旅行中的打工行为由最初单纯的经济行为,逐渐添加了了解当地生活和人文色彩的动机,甚至由访客变为定居者。背包客的类型分为社会交往、休憩者、自我实现者等。

丁磊(2006)《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助旅游已成为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旅游方式,将有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而目前,我国自助旅游尚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与准确、适用的旅游信息以及应急处理的能力。应不断开发自助旅游产品,强化相关业务配套,建立自助旅游市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对我国自助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消除自助旅游的发展障碍,完善自助旅游的未来发展战略。

苏红霞,马耀峰(2006)在洲际《背包客中国出入境口岸选择》中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要根据按偏好分为的细分市场再度研究。对旅游目的地的背包客的年龄、性别、国籍、生命阶段、旅游动机、旅游目的、社会互动性都要有所了解。

风笑天(2006)在《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中提出,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群体的青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过渡群体”;而青年期则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年文化是社会各种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先锋作用的一部分;青年研究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王治河(2006)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中提出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内涵,其中包括对虚无主义的挑战,对偏执的拒绝,对多元的尊重,对向他者开放的欣赏,对“踏实的存在”的追求,对创造性的推重,对丰赡人性的冀望,以及对勇敢地活出生命、活出风格、活出优雅、活出美的鼓励。

3.背包客未来的发展趋势

背包游不再是真正的节约型的旅行方式。背包客更加注重旅途的体验,在乎的是深层次的精神食粮。在科技的不断增强下,自助旅游方式已经是非常主流的旅行方式,相信在未来背包客旅游一定会占据大部分市场。旅游者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期望对旅游目的地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整理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城市背包客对城市目的地需求的有关的学术结论和成果,为论文提供了写作依据。

本文通过参考资料的整合、分析、总结,并在其中归纳出具有可研究性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热点,以及有发展趋势的研究观点,为此论文的探讨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理论基础。

城市背包客对城市目的地需求的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网络发放与实地发放,来获得有关背包客的一手资料,再总结分析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

其次还有比较分析法,在确定背包客概念的问题下,主要以分析传统旅游与背包客旅游的不同来更加彻底的认识背包客。并在不同职业人群中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对于背包客的态度与看法。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1] Gunn C A. Vacationscape: 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J]. 1988.

[2]黄爱莲. 中、越跨界旅游联合营销研究[J]. 特区经济,2011,(03):153-15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