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法律权益保障机制的探析文献综述

 2022-09-02 08:09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法律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工业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的农业地转为非农业地,农民部分或者全部失去土地,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我国现有的征地补偿制度的不合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明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明确,导致一些失地农民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已然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出发,针对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于不足。通过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及通过土地“三权分置”让农民的保障仍能来源于土地。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土地制度; 土地征收制度; 三权分置

一、文献综述

根据中国证券网报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在2015年11月20日表示,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达3500万公顷,约为5.25亿亩,但是,农村的建设用地是这一数字的4倍,与此同时,一年有1300万人口进城,这导致一年260万农民失地。去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1.12亿失地农民。在没有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之前,这将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已变得迫切需要,为此学术界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一、国外研究现状

失地农民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欧洲多数地区出现了“圈地运动”或“羊吃人运动”,这其中英国是最典型的代表。通过暴力的圈地运动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强迫性的转移到城市打工。[1]有学者论证英国的“圈地运动”给失地农民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大批农业工人远离自己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骚动。还有一些学者详细论述了拉丁美洲巴西土地改革及无地农民的情况[2]二战以后,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这导致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他们成为没有正规工作、政治权利受限的“边缘人”。进城农民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一方面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发生,使得拉美的失地农民问题在整个世界引起关注。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重视失地农民问题,以国外的经验为借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