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民刑法律规制探析文献综述

 2022-08-12 10:45:24

《虚假诉讼的民刑法律规制探析》

文献综述

摘要:根据国内研究现状,民事虚假诉讼的范围可分为狭义论、折中论和广义论三种学说,我国《民事诉讼法》采纳的是折中论。虚假诉讼罪的争论焦点在于该罪的构成要件和既遂标准,《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的虚假诉讼罪仅限于“无中生有型”。根据国外研究现状,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民事虚假诉讼的观点在实体与程序上存在不同。针对虚假诉讼罪,德日、意大利新加坡和西班牙属于三种不同的模式且有充足依据予以支持。

关键词: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罪; 民刑规制

一、文献综述

随着法治建设的稳步发展,公民的法治意识逐渐增强,民事诉讼已经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手段。然而,通过虚假诉讼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也随之产生,此种态势愈演愈烈,不仅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正当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甚至破坏了社会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针对虚假诉讼,目前已经有相关法律作出了规定。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增加了虚假诉讼的规定,同时在该法的第56条设置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用以对被害人的案外救济。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虚假诉讼罪”,规定于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二节“妨害司法罪”项下,并且对虚假诉讼罪的定义、量刑标准以及罪数问题均有规定。

由于我国在虚假诉讼的立法上起步较晚,规范存在明显漏洞,虚假诉讼的泛滥之势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在民事诉讼中,我国现行法律对虚假诉讼的识别和防治存在立法空白,这使得司法工作人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会引发同案不同判的尴尬局面,从而影响司法公正。在刑法上,实务界虽对虚假诉讼进行了初步规范,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虚假诉讼罪的边界与民事虚假诉讼存在差异,基于此难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与参考价值。因此,为了完善和推进诉讼法律规制体系,处在民刑交叉视野下的虚假诉讼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