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得安身之处——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为例论存在感缺失现象文献综述

 2022-09-05 03:09

焉得安身之处

——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为例论存在感缺失现象

摘要:本文主要以严歌苓《陆犯焉识》等代表小说今年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以及论述,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研究方法切入,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统合,并结合心理学存在感部分的内容,进行有理论根据的存在感缺失现象研究,对于丰富严歌苓小说的研究范围,有非常大的拓展作用。

关键词:存在感;认知;旅美作家;国族认同

一、文献综述

引 言

90 年代以来,在集中创作了数部以美华移民经历为题材的短、中、长篇小说(《橙血》、《少女小渔》、《扶桑》等)之后,严歌苓的创作选题又转回国内,连续推出了《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等一系列以现当代中国历史变迁为背景的精彩之作。《陆犯焉识》(2011)是她第一部以男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问世以来广受关注。在其转变的过程中,类似许多 “后伤痕文学”作家,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与政治的夹缝”中历经的种种“苦难”中,探寻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在《陆犯焉识》这部写得最为“用力”的小说中,作家不仅延续了她书写“传奇”的写作技巧,更贡献了她身为移民的文化体验与当代意识。在小说人物的丰满与塑造中,无不夹杂着人物对于自身的认同以及存在感的缺失,持续逃亡与追寻的夹杂,对生存境遇、精神层面的深切观照,和对人性困境孜孜不倦地拷问。而文章对于主人公们存在感“缺失”状态的特定呈现,亦包含了作家自身旅美作家的身份经历与精神迷失后的独立寻找。对于历史小说书写的陌生化给予了作家创作的困难,也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作家获得了融合自身的自由,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和谐之境。

  1. 选题意义

自文化开始解冻起,伤痕文学的蓬勃发展使得作家日渐关注起特殊时期,在新时代浮沉的世界背景下,自由与存在的讨论也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建树。严歌苓的文学创作在坚守部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同时,选择性的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将眼光对准了本土内涵,以及其“文革情结”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阐释。以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与政治的夹缝”中历经的种种“苦难”为切入点,探究文中人物存在感缺失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作者隐藏在文中的自我感受与民族认同诉求,试图诠释作家在作品里体现的自由与存在的探讨。可以说,这本关于政治与时代的故事也是一个全球化浪潮下人类孤独感的隐含寓言。作家严歌苓采用西方视角与现代文学的写作手法,重新对伤痕文学的刻画,对于历史抑或文学都给予了我们新的研究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