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翎近作《劳燕》看其小说结构新变文献综述

 2022-10-19 04:10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张翎自199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以来,先后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与同类型的其他作家相比,张翎出名较晚,她最初发表的作品《望月》并未引起评论界的注意,直到2001年《交错的彼岸》出版,才出现了两篇有关张翎的研究论文,十余年来张翎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作品,令评论界刮目相看。本课题研究的是张翎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劳燕》以及这部小说的结构在之前作品基础上的革新,因此文献综述将围绕张翎长篇小说结构研究和《劳燕》作品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张翎长篇小说结构研究

张翎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望月》与后来相继出版的《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两部作品共称为“江南三部曲”。作为张翎创作初期的长篇作品,《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金山》等,皆采用“双线”故事结构,赵树勤和杨琴认为张翎小说总是会涉及“过去与现时、东方与西方”,在结构上“打破时间的线性发展和空间的固定性,将两组元素交错移置” 。“时空交错”是其小说叙事的显著特点之一,表现为国内与国外、过去与现在在其小说中来回跳跃穿插,讲述家族几代人、跨越几个城市的故事。沈欢认为张翎小说的结构类似于刘心武《钟鼓楼》“桔瓣式”的版块结构,呈现出很强的“文体意识” 。胡德才将《交错的彼岸》和《金山》两部作品的结构总结为“封套式”结构;将《望月》和《邮购新娘》两部作品的结构总结为“串珠式” 结构。陈瑞琳称赞张翎是“海外女作家中少有的擅长在小说结构的高手”,她用“爱情的网状锁链构筑起恢宏的长篇结构” 。针对张翎《邮购新娘》的小说结构,也有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赵稀方在《历史,性别与海派美学——评张翎的lt;邮购新娘gt;》中指出阅读张翎的小说会让读者感到头绪复杂,太多的故事线索“决定了小说无法进行直线的叙述” ,容易将读者绕在其中无法自拔。

张翎从2016出版的《流年物语》开始进行创作革新,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但大部分的学者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小说结构,他们更关注的是小说叙事手法的革新。周春英、成朱轶在《论张翎近作的叙事新变——以lt;流年物语gt;lt;劳燕gt;为例》中指出,张翎最新创作的《流年物语》和《劳燕》两部小说在内容上更加倾向于描写家乡温州,也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变革,前者以“物”为观察者进行叙事,后者采用了亡灵叙事的手法,也顺便分析了《劳燕》小说的主题和主人公形象。这种借“物”以察人观事的特别叙事视角,获得了一种游走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的叙事自由,被徐学清定义为“它-叙述” 。王慧开在《评张翎的lt;流年物语gt;》中也主要论述了张翎以“物”作为观察视角的新写法。江岚在《阵痛、物语与劳燕的流年——兼谈张翎小说中的女性群像》中分析了《阵痛》《流年物语》和《劳燕》中的女性形象。

二、《劳燕》作品研究

《劳燕》于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十余篇研究文献,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主题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叙事手法研究和综合研究。

在主题研究方面,王玉琴在《耻辱、拯救与自由——张翎lt;劳燕gt;中的主题意蕴解读》中将文章分为“受耻之lsquo;燕rsquo;”、“拯救之lsquo;星rsquo;”、”“自由之lsquo;风rsquo;”三部分,通过对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将《劳燕》的主题概括为耻辱、死亡、拯救和自由。孙良好在《“疾风”知“劲草”——张翎新作lt;劳燕gt;之一解》中,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将《劳燕》的主题概括为“战争与苦难”、“成长与蜕变”和“倔强与柔软”。

在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方面,邓珊珊在《战争中的女性与女性的战争——评张翎小说lt;劳燕gt;》中,以“在战争与男权双重挤压下的女性灾难和浴火重生下女性的战争”为切入点,以女性特有的心理体验传达着女性的感受和心声。徐学清将《劳燕》中女性的贞节观作为研究重点,他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女主角进行分析,认为“《劳燕》对性别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她对歧视性强暴受害者的传统的贞洁/贞节观的解构和颠覆”。江岚则以赏析的笔调分析了《阵痛》中的上官吟春、《流年物语》中的叶知秋和《劳燕》中的阿燕这三位女性形象。

在叙事手法研究方面,钟梦姣、沈思涵在《边界写作与文本建构——张翎的lt;劳燕gt;论说》中指出,“长篇小说 《劳燕》 可以看作是张翎的华丽转身”,作者在小说中加入了书信、报纸新闻等元素,使小说看起来更“真实”;其次是运用了“亡灵叙事”的手法。周春英、成朱轶也在论文中指出《流年物语》叙事方法的变化是采用了“物”的观察者视角,而《劳燕》的叙事新变是采用了“亡灵叙事”的叙事手法。慕江伟在《战争叙事的探索及其突破——论张翎lt;劳燕gt;的抗战书写》一文中提到了女主人公阿燕的“失语”、“亡灵叙事”和小说的“多向交叉”叙事。花宏艳在《张翎新作lt;劳燕gt;叙事学研究》中总结张翎《劳燕》的叙事手法有“多向交叉叙事”、“亡灵叙事”和动物、书信等“补充叙事”。

研究《劳燕》的十几篇文献中,有七篇文献同时从几个研究角度对《劳燕》进行分析。刘佳怡的《陌生化叙事下的人性书写——评lt;劳燕gt;》从苦难的主题、“女性小说视角选择的新尝试”和写作手法三方面对《劳燕》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劳燕》讲述的是一个女性“直面苦难、容纳苦难、原谅苦难”的故事,指出小说采用了“亡灵叙事”和动物视角的写作方法。杨莎莎在《人性书写中的历史认知——论张翎长篇小说lt;劳燕gt;》中同样认为《劳燕》的主题是苦难,并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缺陷”,并指出作者采用了“幽灵叙事”的写作手法。刘小波从“真实与虚构”、新历史主义和人物性格分析三方面解读《劳燕》。宗波指出了小说的“亡灵叙事”、“交叉叙事”的写作手法,并分析了小说的人物形象。黄瑶指出《劳燕》是“后革命时期非亲历战争小说”,认为“《劳燕》从小说主旨、叙事手段和写作方法三个方面展示了战争书写新模式”。刘树元在《在人道主义思虑中讲述悲情故事——评张翎的长篇小说gt;》中以“战争背景下的灾难叙事”、“以亡魂叙事渲叙情感”和“拟人化的动物多维视角叙事”三个小标题组织全文,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思路。赵颖超也从“对宏大战争题材的解构”、女性主义角度的人物分析和战争暴露人性这三个方面对《劳燕》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流年物语》研究的焦点是以“物”作为叙事视角的这种新颖的叙事手法,如上述提到的学者的论文论证的大多关于这一点。《劳燕》这部新作明显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学术界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叙事手法(特别是亡灵叙事)的分析、姚归燕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小说主题(战争、人性等)的分析、以女性视角对文章细节的分析,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对《劳燕》的小说结构进行分析的研究论文。另外,目前学界对《劳燕》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单独这一部小说的研究上,并没有将其放入张翎的整个创作进程中进行研究;同样,目前对张翎小说结构的研究也多是针对一部或有限的几部小说进行具体分析,缺少对张翎小说结构进行整体梳理的综合性研究。这些是笔者试图解决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