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雷峰塔》的童话化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2 03:0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雷峰塔》是张爱玲1957年到1964年在美国完成的英文小说,张爱玲原计划写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易经》,但是由于篇幅过长,这本书被一分为二,前一个部分即是《雷峰塔》,小说讲述了琵琶4-18岁的人生经历,是早期散文《天才梦》《私语》的重绎。小说从四岁见证母亲和姑姑出国远游开始,到少年送别保姆结束,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场景。

《少帅》和《雷峰塔》是在同一时期的作品,2014年冯晞乾考证了《少帅》和《爱丽丝梦游奇境》的联系,同时也点出了《雷峰塔》、《易经》对西方童话的化用之处。具体来说,主人公琵琶身体在意念中的放大,化用了爱丽丝由于魔法药水导致实际身体的变大和缩小;《雷峰塔》中琵琶怀疑自己是别的孩子的一场梦,梦里又疑心是另一场梦,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爱丽丝怀疑自己只是红国王的一场梦,结果是自己梦见了红国王,两个场景都“梦中有梦”“梦觉难分”;《雷峰塔》多次用“魔法世界”“魔法森林”等童话元素形容母亲的家。[1]晞乾首次谈及张爱玲自传小说和童话的关系,由于篇幅限制,他主要讨论《少帅》,虽然提及《雷峰塔》对童话的化用,但是对童话背后的象征意义并未详细论证。2014年祝淳翔的《新发现的张爱玲早期英文习作》指出张爱玲的一篇少年习作里有一篇模仿《爱丽丝》的虚构小说《A Dream on the Journey》[2],这篇习作里化用了不少张爱玲看过的童话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圣经故事、《金银岛》等。这篇文章以考证为主,补充了张爱玲少年时期的史料,但未有进一步分析。2018年韩国学者金顺珍在《张爱玲小说的童话式结构》中分析张爱玲早期小说中隐含的童话结构,包括俄狄浦斯式的纠结,“坏妈妈”的魔女形象与象征界的想象空间[3],是利用了精神分析学对童话和小说进行比较解读的尝试,作为一种解读方法能够深化对小说的理解,但是文中作品局限在张爱玲早期小说,对于后期作品尚待开拓。

基于自传的特殊性质,作者化用的童话会展现出个人的心理状态,了解童话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童话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解读童话,它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最初荣格阐述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时讨论了童话表达原型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智慧老人”形象和一篇童话《树上公主》[4]。其后对童话的心理分析都是沿着弗洛伊德、荣格建立的精神分析学继续发展的,法国学者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1970年出版了代表作《解读童话》,书中以《三根羽毛》等童话为例,从结构、象征、版本比较以及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原型角度对童话进行了讨论。[5]日本学者河合隼雄在1977年完成《童话心理学》,其解读方法继承《解读童话》,但是他强调读者注意日本文化心理和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对于解释童话的影响。[6] 1976年美国学者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详细阐述了理论概念,并从弗洛伊德人格的三个层面来分析经典童话。[7]卡丽娜·库拉柯洛的《探秘童心深处 童话故事测验在发展、临床和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儿童投射人格测验的过程,为童话故事的心理分析理论提供实证证据,由于儿童样本来自五个国家,测试揭示了跨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儿童人格变量的异同。[8] 这些童话心理学著作帮助人类认识到童话蕴含的丰富的无意识,思考童话对人生的意义。但是这些学者主要讨论古典童话,基本不涉及现当代作家的童话作品。另外,运用特定解读范式会忽略故事产生的原初背景,有误读和牵强附会的可能。

另外一些对张爱玲后期作品的研究围绕家族史书写、双语创作、晚期风格等内容展开,张爱玲的创伤经验作为补充说明在这些文章中出现。王德威的《雷峰塔下的张爱玲:lt;雷峰塔gt;、lt;易经gt;,与“回旋”和“衍生”的美学》认为张爱玲的重复书写展现了一种“衍生”与“回旋”的美学,这种重复一方面通过再现创伤场景进行自我疗救,另一方面也是生生不息的变易,深化,产生新的意义。[9]张瑞芬在《雷峰塔》和《易经》的导读里把作者人生经历和小说内容互相印证,关注琵琶从小经历的种种不堪和人性的幽暗,揭示了雷峰塔禁锢女性的象征含义。[10]在论文集《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宋以朗、杨联芬和马家辉讨论张爱玲的双语创作(如何面对外国读者,整合中国和外国因素),陈建华、吴福辉和格非讨论了她的晚期风格。他们的讨论范围不仅是《雷峰塔》《易经》,还有《少帅》《异乡记》《小团圆》。 [11]虽然广泛讨论了张爱玲的晚期作品,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以上王德威、杨联芬等学者都提及张爱玲的反复改写作为童年创伤的一种疗救方式,是“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冲动”,但是并未从理论层面,文本层面详细论证。

针对以上不同研究路径可以看出学界成果有以下不足,第一,虽然在各种层面上对张爱玲的后期创作均有讨论,但是童话的影响研究很少,并且未能深层探究张爱玲化用童话的象征意义。第二,对张爱玲的童年创伤缺少切实地分析和系统深入的探索。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上研究《雷峰塔》如何化用童话笔法,化用了哪些童话元素,多次出现的童话意象有何寓意以及如何在童话心理学的层面上分析张爱玲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少帅》的考证与评析[A].张爱玲.少帅[C].香港:皇冠出版社,2014.

[2]祝淳翔.新发现的张爱玲早期英文习作[N].东方早报,2014-04-06.

[3]金顺珍.张爱玲小说的童话式结构空间[J].济南大学学报,2018,28(02):39-45 158.

[4](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0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