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侘寂美学在小津安二郎二战后电影中的运用文献综述

 2023-08-24 10: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对于小津安二郎的研究纷繁错综,从二十世纪中后期相对宏观的研究,到二十世纪末以来更为细化、碎片化的研究,学界对于小津安二郎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推进。尤其是在日本文化视角下,将日本传统美学与小津安二郎电影作品相联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作为日本电影工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小津安二郎在电影节产生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日本国内,也影响了当时电影工业相对成熟发达一些的英语世界。当时日本的电影工业趋于成熟,小津在六十年代初日本电影黄金时代尚未过去之时便去世了,他的电影个人特色鲜明,又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这也是他能引起西方世界关注的原因。我国国内对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展现的日本传统之美与电影学本身的联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许多英语世界的电影学者都对于小津安二郎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中就包括二战后旅日作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他于1959年就在与别人合著的《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中对小津安二郎进行了一定的论述,而1974年问世的《小津》则奠定了里奇在小津安二郎研究界的地位。他也是公认的第一位向西方学界介绍小津安二郎的人。他书中许多对于小津的评价如“最日本的导演”都成为了后来研究者热衷的名言。他对于小津电影的研究主要是从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宏观角度切入的,认为他的电影中有“物哀”等日本传统文化美学特点,他也是最早将“禅”与小津安二郎相联系的学者之一。他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方向也反映出早期西方对于小津安二郎的研究方向,倾向于宏观的文化研究,更像是西方出于对神秘的东方文化、东方之美的一种窥探,小津不过是一个窗口。后来出现的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他作于1988年的《小津和电影诗学》,这部著作在英语世界对小津安二郎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唐纳德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波德维尔这本书则是从作者批评的角度入手,将对小津的研究纳入了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而完成电影诗学理论的构建。但这种构建也受到了强烈的置疑,从理论假设先入为主却忽略电影受众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诟病。还有保罗·施莱德、大卫·戴瑟等英文世界著名的小津研究学者,他们切入研究小津安二郎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数还是从电影学或是美学的角度出发,或是把小津安二郎和他的作品作为日本电影甚至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从文化或民族的角度进行解读(以里奇为代表),或是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为成熟的电影进行案例分析(以波德维尔为代表)。

那些将小津安二郎视作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化身的西方研究学者,曾受到来自以莲实重彦和吉田喜重为代表的日本学者的抨击,他们反感这种明显带有东方主义式的解读,反感一些西方学者以窥探的视角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来审视东方文化。他们站在日本的立场上审视这些研究,认为与其将小津安二郎的作品说成是日本的,不如说成是他自己的,他们并不认可小津安二郎能够代表日本电影或是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这样的看法。日本学者的著作中,最受到西方关注的有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吉田喜重的《小津安二郎的反电影》、以及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与其他大多数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藉此回顾日本电影曾经的黄金时代,维护日本优秀传统文化的小津安二郎研究者不同,这几位更坚持从电影本体角度入手,对小津的电影进行电影学批评。

回到选题上,在整理国内学者的文献时,文献搜索范围被适当扩大到日本传统美学与小津安二郎电影作品的研究。因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研究中,从美学角度入手的著述中,很少有将侘寂直接作为唯一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往往是作为几个分论部分之一展示出来,比如于勇的《lt;东京物语gt;的和式之美》是从物哀美、幽玄美、淡泊美三个角度对《东京物语》影片中展示的日本传统之美进行了论述,其中淡泊这一部分与“寂”相关,“寂”这一概念就是化自“侘寂”。并且,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章可能受篇幅限制,选题都更为碎片化,研究方向更加细致。比如,张丹的《小津安二郎电影空间中浸淫的日本文学传统》,这篇文章从日本传统文学角度出发,观照日本传统文学俳谐、能剧等是如何被小津安二郎进行了电影化的表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提到以这些传统文学为土壤生发出来的美学传统,以及这些传统对于电影作品的影响。孙华的《重温恬淡细腻之美——也论二战后小津安二郎的影响美学风格》,这一篇从主题思想、技术手法以及镜语表达三个方面,谈到了小津安二郎二战后的影像美学风格,文章较为浅显,但论述过程中,“物哀”等传统日本文化符号依旧是无可避免的。

除了将日本传统美学与小津安二郎电影结合研究,在侘寂美学这一领域本身也有一些研究著述对于本文的研究思路予以启示。比如白琼的《八大山人作品中的禅宗思想与侘寂美学》,这一篇是从绘画作品入手,去阐析八大山人绘画作品的精神内核。侘寂与禅虽非同一事物,但它们都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禅宗自中国传到日本后生发出“日本禅”),并且两者之间的精神内涵存在一定的互通关系。因此,日本禅也应当成为本文创作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层面。刘涵萱《日本禅思想在小津安二郎晚期电影中的体现》这篇文章从日本禅入手,从电影叙事和文化诉求两大方面论述了小津安二郎晚期电影作品的表达,既有电影形式上的论述也有电影思想内核的论述。

在侘寂的理论方面,大西克礼的《日本侘寂》一书对于侘寂的起源、含义和精神内核都进行了相对透彻的讲述,茶道和俳谐是侘寂的两大源头,在漫长的演变中,侘寂渐渐从缥缈不可捉摸的样子化为了一种美学形式被相对固定了下来。书中插图还配有小津安二郎电影插图作为示例。美国学者雷纳德·科伦所著的《侘寂》从一个西方学者的视角,相对简明的论述了他理解的侘寂。大西克礼的另一部著作《物哀·幽玄·侘寂》,三本书合为一套,作为日本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三大美学概念,这部作品为这三个概念的理解提供了较为明晰的解答。

总而言之,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于小津安二郎的研究兴起以来,日本国内、西方以及国的学者,都为这一研究奉献了不少成果,尤其是在日本传统美学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的结合研究方面,成果十分丰富。但由于侘寂这一概念的复兴相对较晚,许多资料的出版时间也相对较晚,加之时代等因素,此前研究中,从侘寂美学角度直接切入论述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著述中还是从物哀、幽玄或者日本禅的角度切入,侘寂更多只是作为点缀之笔,相对系统的论述还较为欠缺。

2、文章大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