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视角下的《罪与罚》梦境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9 09:08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

梦魇对话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此后西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研究陀氏作品的文献众多,大多集中在诗学特征、宗教哲学思想、心理描写手法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研究已然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态势,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但对心理描写手法之一的梦魇不够重视。梦魇作为对话的空间之一,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梦魇;《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

一、文献综述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最高意义的现实主义者”,穷尽他的一生都在破解“人”这一谜题。他十分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描写人物的复杂内心活动时,擅长运用梦、呓语、幻觉等等无意识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其背后的思想动因。这样以梦境凸显心理的艺术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全新的开拓,也是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突破。作家本人则更是因为他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被称为“现代主义的鼻祖”。在陀氏的梦境描写中,以梦魇形式出现的梦境描写数量最多,意义最为深刻。关于陀氏作品的研究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在对于陀氏作品中梦魇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笔者将从国外与国内两个维度对陀氏的作品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俄罗斯国内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全面而深入的局面。通过对现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发现俄罗斯学者对于陀氏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诗学特征的研究、宗教思想的研究和心理现实主义的研究。而在前两个研究方向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在诗学特征研究上,1929年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在他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复调理论”与“狂欢化理论”,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1]巴赫金还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激烈对话,具有共时性和未完成性。除了“复调”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戏剧化特征也是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研究视角。格罗斯曼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是一种喜剧的形式。”[2]以上著作大多在作家整体创作中来分析作品《罪与罚》的诗学特点。

在宗教哲学思想的研究上,许多著名的宗教学家、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尤其是对其中“宗教大法官”的研究。宗教批评家别尔嘉耶夫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建构了一个“俄罗斯精神结构”。[3]罗扎诺夫发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传奇》(张百纯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从宗教哲学的立场上出发来研究问题。又如梅列日科夫斯基在他的长篇论著《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洞察心灵的人”。这是一部关于灵魂学的宗教哲学论著,通过对二人作品的深刻剖析,深层次审视和挖掘俄罗斯现代民族精神。[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