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谣言法律治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2 10:08

关于网络谣言法律治理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平台也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一些传统问题在增添互联网这一元素后也变得日益复杂,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首先应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需由法律进行调整的网络谣言,同时结合网络谣言的特殊性,在明确立法的基础上,对不同性质的网络谣言采取相对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媒介;编造传播;法律治理

一、文献综述

从2019年年末开始的疫情让民众再次认识到传染病病毒传播的威慑力,作为21世纪三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之一,2019新型冠状病毒仅用3个月的时间便使得全球确诊病例达到了第一个10万。与此同时,当公众开始为疫情的蔓延惴惴不安时,网络等传播媒介上也相继出现了与此次疫情相关的一些报道,其中涉及对疫情动态的客观追踪报道,却也不乏充斥着一些内容欠缺真实性的谣言。谣言的出现,本便会使得普通民众在获取信息时如同雾里看花,而当这些谣言在疫情期间被人为地捏造并开始传播后,其传播的威力同样不容小觑。本篇论文以此为背景,对网络谣言法律治理进行分析。在文献查阅方面,本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来源于书籍、学位论文和期刊。

一、书籍类

在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进行研究前,首先需对谣言进行界定,在对谣言进行界定、了解谣言的传播机制后,可以进一步明确值得法律规制的网络谣言需满足哪些特征以及根据谣言的传播机制来提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谣言心理学的研究以及他的著作《谣言心理学》较为完整地对谣言及谣言传播机制进行了阐述。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奥尔波特开篇首先对战争时期的谣言和谣言流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后续的章节中,作者主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实验、心理学中的模型来分析谣言传播的机制。首先,作者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谣言泛滥这一社会现状来说明谣言或不实的报道在社会危急时刻会迅速增加。其次,作者解释了谣言传播的机制,并提出了一个公式,即谣言的传播与谣言的重要性和歧义性有关。一则谣言假使对于社会群体较为重要,同时社会群体处于一种不安、较为容易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谣言的数量便会较多,传播速度也更迅速。最后,作者通过五项实验说明谣言的传播过程存在潜在的同化作用,即社会公众更愿意迎合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观点,而不论言论本身正确与否。奥尔波特的《谣言心理学》一书对本篇论文的借鉴之处在于,奥尔波特认为每当社会处于危机或局势紧张时,不实的言论及报道便会迅速地增加。而本篇论文的选题同样是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后,谣言的迅速传播这一社会背景,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同时,《谣言心理学》一书中对谣言及其传播机制的研究对后续分析谣言传播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公众在谣言传播时的主观心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为后续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意见进行了铺垫。

本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侧重于对几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而其中便涉及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比较,试图明确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与公民编造传播网络谣言之间的界限。英国学者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集中阐述了两大自由,即社会自由和思想言论自由。在社会自由方面,作者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个人是最高的主权者,而社会、国家会对相关权利进行限制,进而探讨这一限制应在怎样的限度内。在思想言论自由方面,作者力图明确对公众意见表达进行控制这一做法本身是不合法的这一观点。《论自由》一书对本篇论文的借鉴之处在于,其肯定了公众的自由,但同时也想阐述这些自由需要受到来自国家等各方面的调整。而在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以及后续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机制进行分析时,都需要肯定公众存在言论自由等自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在哪些情形下,公众行使言论自由权超越必要限度,涉及网络谣言传播的情况。国家在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时,同样首先需尊重公众的言论自由权,并把握好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和手段,在治理网络谣言时不可一概而论,否则将导致侵害公民权利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本篇论文还参考了学者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杨治良《心理学辞典》等。前者主要给予了选题思路来源,即在社会任何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谣言等情况,它或是基于一定的社会事件,或是源于某一特殊情况;《心理学辞典》《犯罪学大辞书》等辞典性质的文献,则主要在对谣言进行语义分析时提供相关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