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培养为视角的中美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2-09-01 10:09

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视角的中美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在PISA 2015测试中,我国选取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组成联合体参加,总分位居第十。阅读排名位居20名之后。[[1]]其中批判性思维板块成绩拖后腿。我们有理由反思,中国过去以阅读为培养任务的语文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够。语文教学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该如何开展?本文献综述主要从批判性思维定义、批判性思维教育、中美教材比较、语文课后习题四大方面来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梳理,希望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中美语文教材批判性思维培养落点在课后习题的差异获取可借鉴经验。

一、批判性思维定义

  1. 定义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外来词汇,英文为Critical Thinking,在国内有“思辨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审辩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翻译。[[2]]本文将选择目前较为普遍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提法。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可谓百花齐放,自1910年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中第一次提出了“反思性思维”,他开始关注“对信仰或假说进行缜密思考,在进一步探究前做出延迟判断。”1925年爱德华·格雷瑟则从解决问题的因素来定义批判性思维,认为这是愿意接触问题并对其思考的态度,是逻辑探究和推理方法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技能。1963年费舍尔·史密斯进一步明确了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范畴是“评估”。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进入了批判性思维研究高峰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988年恩尼斯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就是进行合理的反思来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1989年保罗提出的有规则的、自我指导的思考,以完善针对特定模式或领域的思考。1990年彼得·范西昂提交了一份美国《德尔菲报告》经过专家们商议,统一明确为:“有目的的、自律性的判断,通过这种判断得到针对它所依据的那些证据性、观念性、方法性、标准性或情境性思考的阐释、分析、评估、推导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和语境。”这份报告将批判性思维也分为了核心技能(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子技能和心智习惯(探索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好奇等)。1995年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批判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博士再次提出:“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并且区分了弱势批判思维力和强势批判思维力。

由于批判性思维国外水平早我们几十年,但因为语言限制导致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定义也是一头雾水,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批判性思维必要的要素进行探索。

  1. 构成要素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存在定义的差别是可以理解的,定义区别大致涉及范畴、侧重点等。

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出他们的一些共同要素:1、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2、批判性思维可以应用于一切题材3、批判性思维包括反思、回顾、延迟判断4、好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5、批判性思维包括仔细推敲证据6、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判断7、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在恰当的时候都会批判地思考8、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相关的学识、技能、态度以及习性。

批判性思维技能要素的特征共同点:(1)澄清意义(2)分析论证 (3)评估证据 (4)判断推导是否合理 (5)得出可靠的结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