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知识的层级传播——以唐后地方志中绍兴形象的书写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31 10:08

地域知识的层级传播

——以唐后地方志中绍兴形象的书写为例

摘要:地域知识实际上就是具有文化特征的地域性的知识,通过地方志中全国性编纂志书与地方自发性的存史中的书写差异比较来探究地域知识的传播与传递过程中的知识损耗,则是一个新的思维视角。

关键词:地方书写; 地方性知识; 文化特征;层级传播

一、文献综述

人类的知识往往会呈现一定“地域”特征,有所谓个人知识、地方知识和全球知识之分。由于人们的关注,往往以自己的生活世界为中心,知识的书写、传递,同样会呈现地理范围的层级特征。

从宋代开始,地方志的编纂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体例“由图而志”,即在地方志对地方的书写中,对山川河流这些地理风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代替绘画成为了地方志的重要表达方式。地方性的书写主要有地方被书写于地方书写两种分类,前者处于全国性的地理类志书的编纂需求,后者则是地方的自发性书写(陆敏珍《宋代地方志编纂中的“地方”书写》),在对地方志的研究中,历代学者都关注于其资政、存史、教化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地方志往往作为地域性历史与社会史资料而存在,关注于其史料价值(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或仅就一地方志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进行研究。通过地方志中全国性编纂志书与地方自发性的存史中的书写差异比较来探究地域知识的传播与传递过程中的知识损耗,则是一个新的思维视角。

地域知识实际上就是“具有文化特征的地域性的知识”,是在区域性的文化框架下才能够得到理解的具体的知识系统。通过知识系统的建构,地域知识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经由编写者之手,与外界进行了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对自己完成了发展与超越。

地方志的最重要的三个作用,便是资治、存史、教化。明代万历《会稽县志》序言中曾提到,一邑贵志,并不只是为了让县官学习以往政令中值得学习的部分,也是为了“察风俗之美恶,稽物产之沃瘠,稔户口稼穑之登耗,约傜赋之重轻,与山川水旱之所由,以出利而入弊,时调剂而张弛”。这一点,在康熙《会稽县志(王元臣修本)》中也颇有体现,即“一邑之治可推于天下”,“以吏则兵农礼乐备六官之事,以籍则编年表传集诸史之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