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群利和的儒学精神看《三侠五义》文献综述

 2022-08-31 09:08

从乐群利和儒学精神看《三侠五义》

文献综述

摘要:《三侠五义》虽不及《水浒》、《红楼梦》之类的经世巨作,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历年的研究者也对它关怀备至,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小说的某些方面被研究者挖掘得较为深入,如版本及侠义精神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儒学; 以和为贵; 群体;侠义精神

  1. 儒学背景

自春秋时期至晚清的两千多年间,儒家文化曾受冲击与淡化,更得到发展与强化。但不论朝代如何更替,除了个别特殊时期,儒家文化始终处于一种正统且核心的地位上。也不论社会体制如何变化,社会的基本伦理纲常以及人们的生存观念并不会产生巨大的变更。而儒学既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看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华民族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子孙生存与发展的精神食粮。[1]P3

然而,儒家文化发展至晚清时期,其处境却是一言难尽。自宋代以来,儒文化不断理学化,形成哲学化的儒学。清朝中叶以后,儒文化则显得越来越边缘化。王钧林先生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瓦解了行之千余年的“学而优则仕”的制度设计,对儒家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此后儒文化迅速没落,甚至出现销匿的迹象。[2]尽管如此,仍有众多儒流倾心于儒家文化以及其基本精神,在儒文化尚存较强生命力之时留下了许多儒学作品。大致创作于道光年间的《三侠五义》流传后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拯救了晚清时期岌岌可危的儒文化。刘相雨先生曾谈到,儒学影响了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情节结构的安排,[3]古代小说中正面的主人公的价值取向往往接近儒家的道德规范,而反面人物则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悖。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总是发生在忠与奸之间,善与恶之间,而最终的胜利大多属于拥有儒学精神的正义的一方。《三侠五义》中正是如此,例如以包公、颜查散为代表的清官,往往可以战胜庞太师以及襄阳王赵爵等奸臣。除此以外,《三侠五义》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众多,但几乎每个阶层都有儒的代表,官员中有儒臣,贫民中有儒生等等,学、仁、礼、乐、名等各个方面的儒家思想在人物中,在行文中都有具体体现。

  1. 创作者背景

基于儒家文化日渐衰颓的情形,众多思想家都积极或者无意识地加入了挽救儒学传统这一行列中,说书艺人石玉昆就是其中的一个。关于石玉昆的家庭背景、人生际遇以及说书年代的具体信息的记载,现存的较为客观且准确的资料仍十分有限,早前已有诸多文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仍只是停留在解决基本疑问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新史料的陆续发现,研究者的持续探索,对于石玉昆身世经历的探究也渐入佳境,口口相传导致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的状况也得以改善。《非广笔记》中曽有述,石玉昆,字振之,乃天津人。长期活跃于北京卖唱,被误认为是北京人。且在咸丰以及同治时期以单弦轰动一时。[4]至于石玉昆的说书年代,研究者大致将时间定为道光年间。生活在乾隆至道光时期的富查贵庆曾有一首专门吟颂石玉昆的诗,其诗序云:“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据披露这首诗的吴英华、吴绍英介绍,“从这首诗在诗集中的排列顺序看,它当作于道光十七年以前”。[4]由此可见,最晚在道光初年,石玉昆便已颇有名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