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瓶梅》与《十日谈》中女性主动追求情欲行为的异同——以潘金莲和第七天故事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31 09:08

《试论lt;金瓶梅gt;与lt;十日谈gt;中女性主动追求情欲行为的异同——以潘金莲和第七天故事为例》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对《金瓶梅》和《十日谈》的研究可谓是成果颇丰。而在现有资料中,关于《金瓶梅》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说版本的比较、作者身份的猜测、社会民俗的探讨、小说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主要角色的形象分析和文学、社会价值的体现;有关《十日谈》的研究则多集中在翻译版本的比较、宗教观的体现、文学和社会价值的体现。虽然也有学者对两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别研究,但将两者结合进行比较的情况却极为少见。

关键词:《金瓶梅》; 《十日谈》; 女性; 情欲

几百年来,尽管人们对《金瓶梅》的争议很大,但对这本小说的探讨从未停止,古有李渔、张竹坡,近有鲁迅、郑振铎等诸位名家,当代则有田晓菲等许多学者,学界对《金瓶梅》的研究越来越成熟,“金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曾有学者将《金瓶梅》的研究状况分为三类:“文献研究、文学研究、文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具体包括:对《金瓶梅》版本和流传情况的研究;对作者的研究、与中国古代其他同类型小说的比较;具体分析书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语言案例、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评论其他学者有关对《金瓶梅》的批评;对从书中体现的社会民俗的分析,以及通过对《金瓶梅》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状况进行研究,而在这其中,对社会民俗和语言的研究更为丰富,所能寻得的文献资料远超于其他类别;此外,在跨文化交流类别中,又以对英译本的研究更为关注。

笔者在查阅有关《十日谈》的当下文献资料时,整理发现亦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类:宗教观、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社会民俗、与西方同类书籍的比较、跨文化交流分析,而在中国学者的笔下,对《十日谈》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分析虽然更为丰富,但也主要集中在与《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和《红楼梦》等书的比较,将其与《金瓶梅》一同分析的案例屈指可数。

实际上《金瓶梅》和《十日谈》的背景具有相似之处,综合各方条件,发现其中的人物也十分具有可比性,因而论文将这两者结合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分析女性主动追求情欲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原因和背后表达的深层含义。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搜索中国知网,查阅关于《金瓶梅》《十日谈》研究的书籍及论文,重点关注对两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和比较上,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对《金瓶梅》和《十日谈》中女性主动追求情欲这一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

  1. 对于《金瓶梅》的研究综述
  2. 小说产生和流传的相关情况

《金瓶梅》成书于明代,现多认为其产生于明代中后期,即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此时的明朝正身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政治上君主专制高度集中,军事上遭遇外敌入侵,但在严苛的社会大背景下,资本主义却得到了初步萌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也得到了显著的成果,如“弘治、正德时期的儒学大师王守仁建立起心学体系hellip;hellip;王学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客观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以及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等,并对明朝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既封建又解放,既解放又封建,这样的社会矛盾处直接体现在了百姓身上,资本主义虽然萌芽,却极其微弱,黑暗的官僚体系又让百姓的物质生活蒙添一层阴影,同时,思想上的转变也悄然冲击着他们,在此背景下,《金瓶梅》应运而生。而关于此书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真实名姓确尚无可考,几百年来,人们对作者的身份有着众多猜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兰陵笑笑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人,并对其身份有着诸多推测,其中又以王世贞为最;二是认为“兰陵笑笑生”并非一人,《金瓶梅》也是通过集体创作而成,如王世贞及其门人,这在本篇论文中不加以论述。

此外,历经几百年的流传,《金瓶梅》并非是一成不变保持原貌的,在此期间,因被列为“禁书”等原因,它在保存和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版本,现今学界大多认为《新刻金瓶梅词话》(简称词话本)为最早出现,《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简称崇祯本或绣像本)之后产生,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词话本为十卷,绣像本二十卷,后者是前者的评改本两者属于母子关系;也有人认为两者分别有着不同的底本,词话本和绣像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目前评改本一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之后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张竹坡评点第一奇书金瓶梅》(简称张评本),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之后绝大多数的版本便是在词话本、绣像本和张评本的基础上加以填补改正。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