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40年代作品中的漂泊者书写文献综述

 2022-08-31 09:08

路翎40年代作品研究综述

摘要:无论是之于七月派,还是之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路翎40年代作品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即便如此,关乎路翎该时期作品的研究依旧逃不脱时代的裹挟,几度陷入尴尬乃至糟糕的局面,因此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曲折的变化,唯有建国前以及新时期的相关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以这两个时期的研究为论述重点,试图梳理出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为笔者关于路翎该时期作品中“漂泊”主题的研究提供思路,并期望推动对路翎作品的研究。

关键词:路翎; 40年代;新时期;国内外研究

一、文献综述

路翎,这位十七岁就登上文坛的天才作家以其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与《饥饿的郭素娥》无疑都带给当时的文坛以极大的震撼。所以说,路翎的横空出世不可谓声势不浩大,他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总的来说,路翎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0年-1949年的创作初期、1949年-1955年的创作转折期和1980年-1994年的创作复出期,而路翎上百万字的文学创作大部分都是在40年代完成的,所以说路翎的创作初期亦是其创作高峰期,这个时期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40年代文学研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尽管如此,路翎及其40年代作品也因种种原因几经封杀,学界对其的研究也出现了较多的波折,其中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作品同时代的建国前以及路翎得以平反的新时期。

(一)国内研究

在路翎40年代的创作初期,关乎路翎的文章多以单篇作品切入,如胡风的《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青春底诗》等都是以为路翎作品作序的方式对其单篇作品做出评析并给予肯定,开创了路翎研究的先河;邵荃麟的《饥饿的郭素娥》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路翎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关注到了路翎小说中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唐湜、冯亦代等人也纷纷撰文对路翎作品的创作特色进行评述。此时关于路翎作品的研究还多以肯定为主,但伴随着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绳于1948年发表的《评路翎的短篇小说》认为路翎创作时的过度介入导致出现了人物塑造失败等等的问题,对路翎小说做出了较为彻底的否定。尽管胡绳对路翎的批评与其文学立场有关,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批评并不是空穴来风,他还是很敏锐地抓住了路翎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对路翎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是从阶级立场与政治立场出发,因而明显存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价值立场单一化的倾向。以胡绳为开端,路翎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与质疑,而真正将他打入尘埃的是建国后 “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以及极“左”思潮的牵涉。因这两场“人祸”,路翎及其40年代作品所受到的批评开始陷入政治批评凌驾于文学批评的境地,以致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得到公正与客观的评价,学界对其的研究也不得不暂时中止。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新时期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视角的开阔以及价值尺度的多元化,路翎及其40年代的作品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以黑马之姿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突围。相对应地,学界对路翎及其40年代作品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钱理群和杨义率先开启对路翎创作的重新评估,对路翎的文学成就和独创性进行了深入剖析。钱理群的《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翊小说创作漫谈》对路翎40年代作品从原始的强力、灵魂的挖掘和知识分子塑造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并高度肯定其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对路翎创作中的不足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杨义的《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认为灵魂的探索是路翎创作的核心,其在文本中的体现即路翎对人物潜隐意识的挖掘和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