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知识界对非基督教运动的讨论文献综述

 2022-08-31 09:57:47

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讨论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掀起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其主力为青年学生,引发了中国知识界对宗教问题的讨论。谈宗教问题的个中国观点和看法,主要区分为两大阵营:教外的人士和基督教界内部的人士。本文主要研究知识界,包括基督教知识分子和非基督教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非基督教运动; 教会; 知识分子;

一、文献综述

自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届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消息传来,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对宗教问题讨论的狂潮。大致分为基督教界和非基督教界知识分子。

非基督教界知识分子,持否定态度的如朱执信,直言“宗教就是鸦片”,撰写《耶稣是个什么东西》,将历史的耶稣还原成“一个私生子。反抗当时的祭司,被人拿去杀了的一个人”,即使新教之后“披上博爱的外套”,朱执信最终提出结论认为“耶稣是口是心非、褊狭、利己、善怒、好复仇的一个偶像”以反对基督教。少数学衡主将对宗教问题持否定态度,如缪凤林《非耶教》、《人道论发凡》,指出“耶教之爱是能说不能行”的,即使是耶教所推崇的“博爱”,因为它绝人伦,因此“亦有害而无益”。陈独秀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倡导中国人应学习基督所表征的牺牲、谦卑、博爱精神。其后发表《基督教与基督教会》一文,一改“同情”、“认错”的姿态,将他曾经所推崇的博爱、牺牲打入冷宫,陈独秀认为基督教教义人们没有必要多做纠缠,但基督教会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罪恶,“堆积如山,说起来令人不得不悲愤而且战栗”,“实在没有什么庄严神圣可言”。陈独秀对于基督教态度的改变使人大跌眼镜。而后,非基督教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文章,其中不乏持肯定态度者,例如贺鳞在《论研究宗教是反对外来宗教传播的正当方法》坦言,旧日屠杀传教士、烧毁教堂,今日组织非宗教大同盟以抵制宗教的方法均不可取,认为反对外来宗教最和平、最公正、最有效的根本方法是研究基督教。屠孝实发表演讲《科学与宗教果然是不两立么?》阐述宗教与科学并不冲突。再如,学衡派知识分子,学衡派主将对宗教问题大多持肯定态度。如一苇,即张季鸾《再论宗教问题》,表明非基督教运动所列举的罪恶大多是针对基督教会的,未必是针对基督教或者说涵盖了一切宗教,理论上而言,张季鸾赞成罗素的态度,“罗素之态度为,反对教会而不排斥宗教本身”,也就是说“排斥传统的耶教,而改造新教”。景昌极发声《论学生拥护宗教之必要》,以非宗教人士的身份对宗教问题进行评议,从宗教的合理性论述了宗教存在的必要性,反对非宗教。刘伯明在《学衡》上发表《非宗教运动评议》一文,认为非基督教运动是“今中国非宗教同盟对青年会及教会之妄加攻击”哀呼“更可惜而可痛者,此风传布以后,举国学子,靡然从之,如风行而草偃。”这就导致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且斥为拳匪复生”,然而举国学子依旧“纷纷组织分会,取一切宗教攻击之,不加别则与其间”,刘伯明怒斥这样不加选择就反对攻击所有宗教的行为,

基督教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自然持肯定、维护的态度,对1922年发生的非基督教运动也作出了回应。例如沈青来的《基督教是什么》一文,虽然不是对非基督教运动的正面回应,但通过对基督教这一概念的界定,基督教 “是上帝永远不变的意旨”、“是活的,是生命”、“是爱”、“是顺服更大生命的生命”、“有发展人类固有的信仰的能力”、“是变的宗教”、“是一个上帝一个救主的宗教”、“注重人生的价值”、“对于动机与结果二者并重”、“是供给人类需要的宗教”、“是注意共同生活的宗教”,间接地批驳了反基督教者以及其他一些对基督教不十分了解的人士对基督教的一些错误认识。吴雷川在《论中国基督徒对于国家应负的责任》中强调中国的基督徒对于国家应担负起对内和对外的责任:对内应效法耶稣牺牲的精神,依个人所处的地位,尽一个中国人所能尽的本分;对外应慎重,可以结交外国友人,但在个人品格上要因国家的缘故而尊重自己。王治心更是在《一般人对于基督教的误解》中直接指出,基督教实与人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系,“离了人生,便没有基督教”。莫良夫撰写《我的非基督教观》,从一个基督徒的立场出发,在于“使旁观者明了真相”,即“基督教与帝国主义并无必然之联系”。简又文在讲稿《救国的基督教》中论述基督教救国说之成立,并且逐一答复了非基督教人士对于基督教的几方面批评,最后列举了几则基督徒积极参加救国运动的事例,以事实再次论证了“救国的基督教”。

根据目前在中国知网等权威文献收录机构的搜索记录来看,在全国范围内,评论非基督教运动的文章还不太多,大多是叙述事件发展经过和结果,小部分谈论事件的影响。如杨天宏的《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就非基督教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做了一系列探讨。张晓林《众说纷纭话宗教——20世纪20年代关于宗教本质和定义的争论》一文归纳了20世纪20年代围绕《少年中国》发生的一场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有基于肯定立场和否定立场对宗教的界定,社会主义者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否定观点。该文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构成20世纪早期以后中国宗教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批判精神也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学所承续。罗伟虹在文章《评“非基督教”运动》中指出,非基运动是五四运动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爱国学生运动,但它把矛头直接指向基督教,这就把不常为中国民众关注的宗教问题突出出来。作者人为,非基运动取得一定成就,也在宗教问题上产生过一些失误。付洁专门就学衡派知识分子对非宗教运动的态度撰写了《lt;学衡gt;派与非宗教运动之争》,站在客观的角度,阐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宗教问题的大讨论中,《学衡》同仁反对非宗教运动,认为宗教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类的道德感,弥补科学之不足。对教会问题,《学衡》派认为,一方面须秉承将教会和宗教区分对待的原则,另一方面应承认教会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对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也搜索了一些国外网站,发现外媒对于非基督教运动的评价热度一直存在,但往往被国内同类课题研究所忽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