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词缀表示的语义类型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31 09:08

“性”尾词表示的语义类型研究

摘要: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此,对于词汇研究,也总是随着新词新语的出现,变更研究对象,促进词汇研究的新发展。近年来,“性”尾词数量的井喷式增长,无疑是词汇学上的一个重大现象,自然引发了广大语言学家和学者的研究热潮,同时也说明词汇研究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各种文献资料对于“性”尾词的探讨,通过论述前人关于“性”的定性问题、“性”尾词的构词类型和语法意义、“性”的语义等的观点,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就,并立足于前人的成果,阐释当前“性”尾词研究的不足,对“性”尾词语义类型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性“的定性; 词法; 句法; 语义类型

一、文献综述

Laurie Bauer 在他的Morphological productivity 一文里说过:“ Morphological productivity is one of the most contested areas in the study of word formation.” “性”尾词便是词汇能产性的一个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性”尾词的定性研究越发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这一问题也一直是语言学界的老大难问题。

张寿康(1957)认为“性”是虚语素。朱德熙(1982)认为“性”是不定位语素。陈汝立(1986)认为“性”是后缀。马庆株(1995)认为“性”是准词缀。李菡幽(2001)认为“性”是实义词根语素。李美子(2001)认为“性”是类后缀。徐杰(2012)认为“性”是语缀。这些不同的结论,都是各大家基于不同的理论和角度得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管是立足于构词法,还是立足于“性”尾词在句子中所作的句法成分,亦或者与“式、化、型”等新兴词尾的对比研究,关于“性”的定性,始终众说纷纭。

此外,即使持相同观点的学者,但也会因为对“性”尾词的判断标准的不同而导致同一个“性”尾词有不同的定性。如:

  1. 陈汝立(1986)《谈词缀“性”》认为“耐性”的“性”为词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耐性”归为“性”的第一义项:性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