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夜行》的“反叛”主题文献综述

 2022-08-18 10:08

塞利纳《长夜行》文献综述

摘要:1932年,路易—费迪南·德图什完成了他带有自传性的第一部小说《长夜行》,并以笔名L.F.塞利纳出版,这部小说以它彻底的口语化写作和几近厌世的叛逆风格,令整个文坛感到震惊。本文主要通过梳理知网的论文,总结了国内研究《长夜行》的现状。同时通过对文本“反叛性”及“荒诞性”的整理分析,论述我的新解读。

关键字:塞利纳;《长夜行》;反叛;综述

引言

1932年,路易—费迪南·德图什完成了他带有自传性的第一部小说《长夜行》,并以笔名L.F.塞利纳出版。这部惊世骇俗的小说一经发布就震惊法国文坛,差点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有评委在最后几分钟改变了想法,尽管如此他还是获得了当年的勒诺多文学奖。当时最有名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艾坦·皮肯评价这本书是“人类从未发出过的令人无法承受的呐喊”,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他使用的是反文学语言。那是因为小说中运用了彻底的口语化语言,即用了口头的、松散的、随意的甚至粗俗的日常市井语言在词汇、句法和音律等方面对传统写作语言进行了完全的颠覆与消解。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并不新鲜,但是在塞利纳之前尚未有人这样写过。而语言只是文本的载体和形式,通过这样的文体所刻画的人物所传达的主旨同样引发了各个学者的思索。

  1. 国内研究现状

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长夜行》堪称是与《追忆似水年华》齐名的经典作品,但国内对塞利纳的研究著作的篇数相比于对普鲁斯的研究著作可谓之寥落星辰,但这无法否定《长夜行》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也无法否认国内学者对《长夜行》研究的贡献。塞利纳于1961年逝世,国内学者对塞利纳的研究从20世纪末始至今尚未停止。对于《长夜行》这部作品,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一是从塞利纳自身的人生经历出发,探索他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性格对这部带有自传性色彩的著作的影响;二是研究震惊法国文坛的具有开创性的“口语化”语言;三是研究通过“口语化”语言塑造的具有“反英雄”以及“现代性”的人物形象;四是研究文本关于“黑夜”与“漫游”的探索即对文本主题的探讨。

  1. 背景:塞利纳的人生经历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eacute;line,1894 ~1961)本名路易-费迪南·戴都什(Louis-Ferdinand Destouch-es),出生于巴黎近郊。父母两系家族中多为小商贩和手艺人。家族成员在生意方面惨淡经营和倒闭歇业的经历,让他在小小年纪就见识和体会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他后来主要从阴暗面观察和分析人事,以及他公然宣示的反犹态度,也许跟他童年生活的阴影有些关系。塞利纳一生非常坎坷,颠沛流离、命运多舛,没有过过多少好日子。他做过学徒、服过役打过仗、受到重伤、被通缉、流亡、逃亡、被关押、坐过牢、受冻挨饿、贫穷困顿,落下严重残疾并伴随终身。如果将小说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同作者本人的生平加以比对,可以发现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费迪南从军,负伤复员后去非洲,然后去美国,然后回到法国在巴黎郊区行医的历程与作者本人的现实经历一一扣合。小说也大致按这个时序分为四个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非洲殖民地生活场景,美国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大都市生活场景,巴黎郊区和外省小市民生活场景。

(二)文体:“口语化”与音乐特征

现阶段学者对《长夜行》的写作语言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从语言的口语化和音乐性以及黑色幽默的写作语调等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析,指出口语更能展现激情与真实,同时也将幽默与死亡联系,认为黑色是幽默的黑色也是死亡的黑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