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小说《黄雀记》中的意象解读文献综述

 2022-08-18 09:08

苏童小说《黄雀记》中的意象解读之文献综述

摘要:“香椿树街系列”是苏童文学创作中重要的部分,《黄雀记》就是其中一部。小说讲述了上世界80年代香椿树街上的由一桩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葛,小说将香椿树街上的少年青春、世态人情和市井生活融合到一起,暗喻幽暗的社会现实。综观国内外对《黄雀记》的分析解读,大多停留在对主题的研究、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和对小说艺术手法、意象的研究上,且目前没有确切针对《黄雀记》的外国文献研究资料。

关键词:《黄雀记》; 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意象

一、文献综述

苏童的短篇小说得到很大关注,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赞誉。然而,作为“香椿树街”系列之一的《黄雀记》,较其它作品(《妻妾成群》和《刺青时代》等)而言,却处在一个略被忽视的地位。且对于《黄雀记》的意象研究多停留在“黄雀”这一意象的层面上,即以分析作品中的“黄雀”意象与悲剧命运为主。例如即使已经关注了“黄雀”对于三位主人公成长过程走向的隐喻,但也只蹈步于单一意象给作品带来的审美意蕴。因而可以预见,对《黄雀记》的探究还有很多尚待深入的方向。

综观国内对《黄雀记》的研究,大致涵盖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意象层面。

其一,对《黄雀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周晓婷根据《黄雀记》的故事内容,对其主题进行细致地剖析和解读,能将其划分为成长、逃亡、救赎、死亡四大类型。《黄雀记》的主题虽然是苏童在小说中反复言说的相似主题,但苏童对这些主题的每次讲述都不是简单的复制重复,而是寄托了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从成长主题上看,苏童通过关注少年们的成长在时代和现实环境中的状态,传达他面对现实的焦灼忧虑。从逃亡主题上看,苏童以逃亡与回归的悖论,关怀个体的生存状态,揭示个体的生存困境。从救赎主题上看,苏童审视现代人的灵魂问题,饱含着他灵魂救赎的渴望。从死亡主题上看,苏童倾向于必然的悲剧命运,传达的是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悲观慨叹。[1]

刘丹和陈怡泉等人研究了《黄雀记》中的悲剧主题。刘丹从“外部环境决定”的自然主义宿命观角度论证《黄雀记》的悲剧色彩。[2]陈怡泉从命运、性格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对《黄雀记》的悲剧意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小说的悲剧是宿命造成的结论。[3]潘雨珊和谢有顺、陈劲松等人从“罪与罚”主题研究了《黄雀记》。潘雨珊从《黄雀记》中的罪与罚入手,针对保润的原罪和对他的惩罚、柳生的救赎和精神上的困厄、仙女的拜金和灵魂对她的折磨三部分论证《黄雀记》的罪与罚主题。[4]谢有顺和陈劲松从“欲”和“狱”、罪与救赎角度分析保润、仙女、柳生三人的欲望、罪恶和救赎,并以此来论证《黄雀记》的罪与罚主题。[5]李欢和钱珏等人则从人的迷失这一主题剖析小说《黄雀记》。李欢从仙女的堕落和无爱的肉体关系、祖父等香椿街人丢魂故事以及时代变迁后社会大动荡的精神局难来呈现大群体的精神迷失状态。 [6]钱珏则通过对保润祖父、柳生、仙女、保润这四人的人物以及各自的结局分析,揭露其背后的时代烙印和物质、文化、精神的存在境况,从而展露时代的迷失现状。[7]另外,王岩和黄敬军则以人性为主题分析《黄雀记》。王岩通过探讨《黄雀记》的诸多“病相”,如夜总会、洗头房、第三者、官商勾结、烧香拜佛现象展示小说的百态人性,尤其对其中的罪恶人性进行书写。[8]黄敬军认为苏童以他特有的温婉与感性的方式叙述时代生活的命运惶惑与精神逼仄,以他见长的经验叙事去把握粗砺的现实内部和体验现实外部,窥测人性的罅隙。[9]

其二,对《黄雀记》人物形象的研究。顾江冰和陈洁等人着重分析了《黄雀记》中的男性人物形象。顾江冰从保润的祖父、保润、柳生、康司令、郑老板的男性人物群像分析人物形象。[10]陈洁则从保润的施虐、固执和心理失衡三个方面对其病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11]另一方面,梁新军从仙女的追求时髦和热爱流行音乐等表层性格、女妖原型的身份特质和“女妖祸乱人间”母题的再现三个部分对仙女这一女性形象进行分析。[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