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情欲的隐喻——论鲁敏小说《六人晚餐》文献综述

 2022-08-18 09:08

疾病:情欲的隐喻

——论鲁敏小说《六人晚餐》

摘要: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鲁敏的中短篇小说是引人注目的,在她创作的早期,作品多为“东坝”系列,以这个地方为地标来表达出对家乡人和事的复杂情感。相对而言,《六人晚餐》是鲁敏近年来创作的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体现了她处于创作分期的创作特点。鲁敏通过对不同小人物的疾病描写,含蓄地隐喻了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爱的匮乏以及内心的欲望诉求。本文通过一定的分析,探究鲁敏的小说创作分期,探究鲁敏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大致上体现出如何的风格,体味小说中所传达给我们的小而温暖的思想,体会其主题意蕴。

关键词:小说系列;暗疾;情欲;《六人晚餐》

一、文献综述

在聊到鲁敏小说的标签时,谈到早期小说必定会说起“东坝”,谈到后来作品定会提及“暗疾”,若说有哪个词能概括其小说创作的连贯性的话,我认为“荷尔蒙”这个词当仁不让。本文将从鲁敏作品出发,探究其创作的特点,以《六人晚餐》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1. “东坝”系列

鲁敏以前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她的“东坝”系列,类似《离歌》一类,显然带有童年生活记忆的迷离与忧伤,是对时下乡村的破败和颓圮的挽歌式的凭吊。施军发表的《四重奏:鲁敏的小说创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2月)一文中就写到,鲁敏对乡土的写作以虚拟的“东坝”这个地方为地标,表达出对家乡的人和事的两种不同的复杂情感。比如2004年发表的《灰姑娘》民俗味比较浓。乡间通过筛灰形式卜卦问吉,小说中几个年轻的女孩问的都是吉卜,可最终都没有应验。最终发现负责筛灰的声称是黄花姑娘的小卫有了身孕,才使得占卜不灵验,于是对因大学生的抛弃而跳河的小卫没抱有一点同情,可见作者笔下的世道人心是多么麻木。从2007年开始,鲁敏仿佛进入了乡村眷恋的情感通道,当年接连发表了《思无邪》《颠倒的时光》《离歌》《逝者的恩泽》《风月剪》,2008年发表了《纸醉》,2009年发表《第十一年》。这些比较集中的作品发表,表明她心中价值理想的一个指向,她说要“建造我一个人的乌托邦”[1],以表达“对逝去的伦理与秩序的追念”[2]。平心而论,这个格局已不算小,2007年之前的作品表明了她和前辈作家之间似乎有更多联系,一种谱系和美学意义上的呼应与接通,因为这些作品读来很像既往的“乡土小说”,是其延伸或变种,其中的破败与荒凉也是诗意和意境的一部分[3];而之后的东坝作品要表达的是不同于前期乡土作品中否定与批判的价值观,而是呈现出一种期许、赞美、怀念的情感。同时这类作品表达了鲁敏对心理深度与人性幽暗的复杂探索,其中的现代意蕴也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她的某种现代主义和先锋气息,它可能属于“灵光一现”的东西,从前一类作品中生发出来,成为了某个美妙的飞来之物。这些使得作者笔下的东坝成为“一个古老道德的活化石:美好、宽容,悲天悯人,lsquo;温柔敦厚,圆通自足,有礼相亲rsquo;”[4]

东坝充满着人性美、人情美、爱情美,而作者对乡村东坝的“虚拟”建构,来自她对乡土的少年记忆的复活,来自少年时代生活的感伤回忆。这就是鲁敏曾在小说《摇篮里的谎言》中说到的“故乡即童年,童年即感伤,感伤即珍宝”。

  1. “暗疾”系列

鲁敏在2007年集中发表了带有暖色调的东坝乡土作品的同时,发表了表现城市“暗疾”的标志性作品《暗疾》,这类作品虽然也以城市为题材,但与“市井生存”类侧重城市底层生活的艰难困窘不同,它们重在对人的“暗疾”为象征的现代城市病态的描绘。[5]现代都市是物质化的,是消费性的。物质化欲望像鸦片,会让人上瘾,失去本真的自我。《向中产阶级致敬》、《谢伯茂之死》、《铁血信鸽》等等作品中都体现了现代都市人们肉体与精神的巨大裂隙,这正是现代社会的病象之一。鲁敏用文学之手术刀切割“世间为人为事,如何失信,如何失德如何失真之人性之风景一种”的切片[6],表达她对当代社会关心的“切肤之痛”,体现出作为一个年轻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担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