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一人之下》的审美召唤文献综述

 2022-08-11 03:08

有关伊瑟尔审美反应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国内针对伊瑟尔审美反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梳理评价以及应用方面,其中理论应用包括了纯文本的文学作品分析以及对其他文艺作品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审美反应理论;召唤结构;空白

一、文献综述

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的序言中明确提出“本文论述的是审美反应理论 (Wirkungstheorie) 而非某种接受美学的理论 (Rezeptionstheorie) ”,强调自己的阅读理论聚焦于“本文、读者及其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而不关注具体的历史研究。针对伊瑟尔阅读理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梳理评价以及应用方面,其中理论应用包括了纯文本的文学作品分析以及对其他文艺作品的分析解读。

一、审美反应理论的梳理与评价

从审美反应理论本身出发,期刊文章的研究既存在聚焦于包括“文学作品观”、“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文学虚构理论”一系列关键词的独立理论成分研究,也存在具有总结性质的“审美阅读理论探微”,内容包含现象学阅读模型、理论的性质与时代定位等多方面的总体评价。而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则以更加系统性的方式对伊瑟尔阅读理论进行了解析,有相对保守的完整梳理,也有以特定角度切入的理论深化研究。

在对伊瑟尔“文学作品观”的探讨中,较为突出的有“两级说”、“文本事件性”两个切入点的论述。周启超的研究【1】从伊瑟尔阐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三个步骤入手,对比了英文、俄文、德文关于“两级说”三种译文,充分验证其共识、核心点为“文学作品并不能等同于文学文本;无形的、lsquo;虚在rsquo;的文学作品,要远远大于可见的、形诸于语言符号的文学文本”,而这种确认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的观点,也是“与法国的“新批评”即结构主义的“文本至上论”的一种对话或潜对话”。另一方面,文浩以“事件性”的角度,认可伊瑟尔文本界定过程中的人本主义坚持,同时强调了伊瑟尔对文本交流能力的突出、指出伊瑟尔对“文本作为边缘的交叉事件”的论述以及在后期理论中对文本于“虚构”、“想象”和“现实”这“三元”边缘越界交叉情况的解析。而这三者又共同体现出伊瑟尔理论中文本的事件性,是“多重系统在各自界限边缘交叉的事件”【2】

《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3】一文较为切实完整地对“召唤结构”做了分析阐述: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是不确定性的语言结构,是能激发读者创造欲的文本机制,它的不确定性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活动和文本的构造工作;“召唤结构”是文本实现多重审美价值的结构方式,与“空白”、“空缺”、“否定”这三个概念紧密相连;其中“空白”与“空缺”都是文本自身对于读者的一系列提示,能够促使读者将文学作品现实化,而“否定”则通过否弃熟悉的社会规则与标准,挑战读者的阅读“前意向”来促使读者形成新的理解代码,从而挖掘出文本的潜在内容;“召唤结构”还具有激发读者创造欲、增添文本审美意味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此类稳妥的理论解析,一些研究对召唤结构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和分析。比如在《读者·作品·召唤结构》【4】中,“召唤结构”被置放于读者之上,文章受伊瑟尔启发,提出读者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召唤结构”,且通过心理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方法对该观点进行论述,为文学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做出新的可能理论描述,形成伊瑟尔“召唤结构”理论的拓展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