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三籁”问题试析文献综述

 2022-08-11 15:26:54

《庄子》 中“三籁”问题的相关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庄子在《齐物论》开篇第一处“三籁”之喻,学界解释众说纷纭,笔者在知网输入关键词“齐物论”,有519篇文献研究成果。针对《庄子》输入关键词“籁”有48条结果文献研究成果。针对《齐物论》输入关键词“籁”有20条结果文献研究成果。针对“三籁”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类型:一、倾向于“三籁”同属一物的研究;二、倾向于“三籁”有所区分的研究。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 “三籁”;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庄子在《齐物论》一篇中以“三籁”为喻,分出“地籁”“人籁”“天籁”三重境界,说其特性,而又非直接言明“三籁”所指为何物,因而使得各家学者对“三籁”问题的解释明辨存在一定分歧。参考范根生先生在《庄子“天籁”研究综述》中得到的结论,悉数往昔学者对“三籁”问题的争论,主要可分为两大派别。一类学者认为三籁同指一物,因而不必区分;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三籁”所指其实有所区分,尝试从隐喻内容、思想境界等层面对“三籁”进行研究。

(一)倾向于“三籁”同属一物的研究

姚鼐、钟泰等学者认为“地籁”“人籁”“天籁”并无不同 ,只是对同一事物层层推进的解释。姚鼐说:“丧我者,闻lsquo;众窍比竹rsquo;,举是lsquo;天籁rsquo;。有我者闻之,只是lsquo;地籁rsquo;lsquo;人籁rsquo;而已。子綦所言,皆lsquo;天籁rsquo;也。子游不悟,所谓lsquo;见指不见月rsquo;也。”[1]他将三者的关系解为子纂开悟前与开悟后的认知差异。钟泰说:“是故籁本人籁之名,地籁、天籁皆从人籁而推说之。后面他进一步解释说:lsquo;怒者其谁邪?rsquo;反诘子游,欲其自领会天籁之旨也hellip;hellip;首云lsquo;是唯无作rsquo;,终云lsquo;众窍为虚rsquo;,皆极有关系所在。而读者往往忽之,所以疑子綦始终未谈及天籁也,不知地籁有作止,而天籁无作止,能于无作无止处着眼,天籁故不在地籁外,亦不在人籁外也。”[2] 钟泰将“地籁”、“天籁”解为“人籁”的推说物,一切自“人籁”生发出来。

而郭象,成玄英等学者也秉持“三籁”不分的观点,将“三籁”归为同一自然状态。郭象说: “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 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一天耳。”又说:“夫天者,万物之总名,自然之别称,岂苍苍之谓哉!故夫天籁者,岂别有一物邪?即比竹众窍接乎有生之类是尔。”成玄英则延续了郭象的观点,他说: “故夫天籁者,岂别有一物邪hellip;hellip;且风唯一体,窍则万殊,虽复大小不同,而各称所受,咸率自知,岂赖他哉! 此天籁也。”[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