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小说女性悲剧命运及其成因探析——以田小娥、玉贤、梆子老太为中心文献综述

 2022-08-10 11:08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小说女性悲剧命运及其成因探析》文献综述

摘要: 关于陈忠实及其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纵观陈忠实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比较文学角度,对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的研究;第二,对陈忠实小说观念及整体创作流变的研究;第三,对陈忠实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研究。本文通过总结陈忠实研究的成果,试图了解目前针对陈忠实中短篇小说以及小说中悲剧女性形象的研究情况,为探析这类女性命运及其成因寻找突破点。

关键词:陈忠实;女性悲剧命运;《白鹿原》;中短篇小说

陈忠实是当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尤以其长篇小说《白鹿原》为文坛熟知。在此书的扉页上,他写下了巴尔扎克的那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他也以关中平原之上的白鹿原为缩影,向读者呈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除《白鹿原》外,他还创作了《康家小院》、《梆子老太》、《蓝袍先生》、《四妹子》等九部中篇小说,《信任》、《回首往事》等80余篇短篇小说,以及50余篇散文、报告文学作品等。陈忠实不断进行“剥离”,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其生前,作为其忠实追随者的刑小利便编辑出版了《陈忠实传》,用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经历及人生之路。陈忠实2016年去世后,众多学者写下悼念文章,如白烨的《他与lt;白鹿原gt;一起活着》,王仲生的《忆忠实》,雷钟哲的《“忠实”是陈忠实生命的底色》等。还有学者整理了与陈忠实的访谈录,如李遇春的《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陈忠实访谈录》,高晓春的《作家不要抱怨读者——与lt;白鹿原gt;作者陈忠实的对话》等。可以说,关于陈忠实及其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

纵观陈忠实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比较文学角度,对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的研究。如雷达的《陕西“三大家”与当代文学的乡土叙事》,李建军的《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及其他》,焦娇的《论新时期陕西作家的史诗性创作》,孙新峰的《三个人的文学风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作家的文化符号学意义》等。第二,对陈忠实小说观念及整体创作流变的研究。此类研究既包括学者的研究专著,也包括相关学术论文。前者如李建军的《宁静的丰收——陈忠实论》,冯希哲、赵润民的《走进陈忠实》,畅广元的《陈忠实论——从文化角度考察》等;后者如李建军的《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论陈忠实的小说创作谈》,李遇春的《陈忠实小说创作流变论——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季明星的《陈忠实的小说观念研究》,李文静的《陈忠实小说创作流脉研究》等。第三,对陈忠实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研究。如李建军的《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lt;白鹿原gt;论》,郜元宝的《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lt;白鹿原gt;重读》,张婷的《论lt;白鹿原gt;的地域文化内涵——兼议其电影改编》等。

总体而言,从比较文学视角对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的研究数量较多且较为成熟,研究者们已清晰梳理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情况,并对其中代表作家的创作进行了比较研究,整理出其多采用现实主义笔法,注重乡土叙事,但整体缺乏技法创新等共同点,同时也对各作家间在写作模式、叙事方式、文化气质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对陈忠实小说观念及整体创作流变的研究也较为完善,研究者们大多认同陈忠实在经历了多次“剥离”之后,最终选择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从“文化”和“心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和塑造人物,编织人物命运的写作方式。正如李建军在《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论陈忠实的小说创作谈》中所说道的“这就意味着他将柳青的局限于一个角落的观察点,移到了足以瞭望全景的高地”,这种创作思路使他获得了思考和叙述的自由。显然,塑造了一系列拥有丰富人性与文化内蕴的《白鹿原》便是这一方法的成功尝试。

而针对陈忠实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研究。此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面世至今,便由于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氛围,以及独特的史诗风格,吸引了大批学者对其进行研讨与分析。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其地域特色、文化史诗内涵、人物形象等视角切入。首先,对《白鹿原》中所蕴涵的关中地域文化特征的鉴赏成为“白学”研究的热点。一方面,研究者们关注到了书中运用的多个具有浓郁关中特色的意象,如李建军在《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中写道的“白鹿”意象,张婷在《论lt;白鹿原gt;的地域文化内涵——兼议其电影改编》中提到的“鏊子”意象等。另一方面,关中方言也成为研究者探析地域文化写作的重要切入点。如张婷在《论lt;白鹿原gt;的地域文化内涵——兼议其电影改编》中写道“口语色彩极为浓厚的方言词,对于塑造人物、烘托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丹在《lt;白鹿原gt;地域性语言及其成因》中从语言角度入手,展示了关中方言的魅力等。其次,对《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以及宗法文化的研究同样是学界的关注重点。对书中蕴藏的儒家文化的研究成果如周龙田的《文化·人格·困境——对lt;白鹿原gt;中儒家文化的重释》,唐云的《觅我所失——论lt;白鹿原gt;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连》,鲁文菲的《论lt;白鹿原gt;的儒家文化内涵》等,探讨了在“文化心理结构说”的指引下,陈忠实对影响人物性格与行为的儒家文化之命运的思索。对宗法文化的研究如李祖军的《论陈忠实lt;白鹿原gt;中的宗法文化思想》,李金秒的《lt;白鹿原gt;中的宗法文化研究》等,这些研究都对书中蕴含的宗法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

最后,对《白鹿原》中大量典型人物形象的研究更是数量繁多。原上那一位位形象立体的男性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如南帆的《文化的尴尬——重读lt;.白鹿原gt;》认为“这部小说的叙事聚焦显然是白嘉轩”,阐述了其对这位将儒家的三纲五常奉为人生纲领的族长的理解;朱言坤的《乡贤·乡魂·乡治——lt;.白鹿原gt;乡贤叙事研究》对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代表的两种乡村治理模式展开研究;郑继猛的《略论lt;.白鹿原gt;中白孝文性格的叙事价值》,分析了白孝文性格中的虚伪、无耻、阴毒;冯芳的《民族的精灵——论lt;.白鹿原gt;中朱先生形象》展示了朱先生的人格魅力,为读者思考民族精神留下空间。纵览对《白鹿原》中人物形象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对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白孝文等男性形象都有较多专门研究,而研究者们却不约而同地将原上的女性进行捆绑研究,如尹小玲的《lt;.白鹿原gt;女性形象塑造中的男性叙事谋略》,王利荣的《历史转型时期的女性悲剧——论lt;.白鹿原gt;中女性悲剧形象》等。这其中唯有田小娥这一例外,学界不乏对其的专门性研究,如杨光祖的《田小娥论》,黄迪艺的《封建男权的牺牲者和抗争者——评lt;.白鹿原gt;中人物田小娥形象》,胡菁慧的《男权世界中的女性力量存在——lt;.白鹿原gt;中田小娥形象分析》等,学者们对这一深受儒家文化迫害的悲剧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探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