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以2015-2019网络流行语为例文献综述

 2022-04-30 22:02:43

课题相关研究与述评

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影响人们生活的当下,网络流行语这种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语言现象也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走入线下的语言交际之中,大小媒体、老幼民众,无不是网络时代的冲浪一员。作为将汉语推向世界的教学前沿,汉语国际教育理应也该加强对当代流行语的关注。把当下的流行语导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目的是为了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当代汉语进行交际,深入汉语学习,融入中国社会,减少留学生活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是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总而言之,适当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汉语流行语的学习,一方面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导学习者对已有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思考与拓展;另一方面从实际交际角度出发,帮助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更好适应中国的社会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也关注到了这一情况并展开研究。

  1.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根据对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将检索项设置为“主题”,将检索词设置为“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自1992年至2019年,检索到文章共计632篇。检索结果显示,我国关于此类课题的论文数量于2010年开始逐步上升,这与牛忠光、周雷(2017)对来华留学生的历史、范式进行深入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他们把来华留学生的研究分为起步与停滞阶段(1949-1978年)、逐步发展时期(1990-1999年)、快速发展时期(2000-2009年)和飞速发展时期(2010-2016年)。此基础上,二人提出“对该群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视野到多学科视野、从经验式研究到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相交融研究的发展过程,迄今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主位与客位、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等二元范式交叉与并重的研究格局”。

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引起研究者兴趣的首先是结合外语教学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如杜瑞清(1987)、胡文仲(1982)都注重词汇的文化差异。他们认为,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换句话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提高他们外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周小兵(1996)指出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并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在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教学的方法。李红(1998.)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及跨文化交际中,教师应时刻保持清醒的跨文化交际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在跨文化语义研究领域,魏春木(1993)认为,语义可分为“语言的自身意义”和“语言的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交际双方不能共享文化意义时,就会发生语义位移,从而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毕继万(2005)认为应当明确而又响亮地提出:第二语言教学要将课堂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程度衡量第二语言教学的成果。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的观点Brown(1986),ActonW.R.和FelixJ.(1986)StaubleAnn-MarieE(1980)意识到跨文化交际(ICC,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与第二语言习得(SLA,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一些学者也已指出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意识(ICCA,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wareness)的重要性。

  1.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方面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密不可分,王得杏(1990)指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这两类规约在不同文化里的差异就是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根本原因。何自然(1995)对当时的国外语用学研究做了总结与评述,阐述了国外学者在对比语用学方面的观点,重点讨论了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杨志祥(2002)认为当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变化着,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关注和研究汉语的这类变化并及时地反映这种变化,从而使语言教学具有生命力,与时代同步。涨寒随(2011)提到要培养汉语学习者的语体意识通过真实的材料教学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树立其语用意识,培养汉语语用能力。WOLFSON(1983)指出:“在与外国人接触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能力的重要性,由此,李连伟和邢欣(2019)探讨了一个新的概念——汉语跨文化语用变体。汉语跨文化语用变体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语用现象,可以给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语用教学带来几点启示。

  1. 汉语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越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得益于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下的互联网媒介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上至年过花甲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童,每个人的生活都和智能设备、互联网媒介紧紧捆绑在一起,催生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发展,这也就使得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度上升,与此相关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和成熟。初期阶段,郑丹娘(2001)接触了“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的“自说自语”,而“网络流行语”则是网络语言流行的“新词”,更准确的说法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的网友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虽然该定义不太完善,但是从当时的研究的深度来说,可以说是网络流行语的初步的萌芽。同时,彭嘉强(2001)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有着独自的创新,但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是不可忽视的。在中期阶段,随着互联网使用主体的扩展,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也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和关注。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也于2006年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包括部分相关流行语的介绍。在此期间,有关网络流行语的专著数量普遍增加,如:徐朝辉《当代流行语研究》、仓理新、刘仲翔、李崇文的《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以及戴国立编著的《网络流行语与网络热门事件辩证看》等,这些书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文化内涵、形成原因等都进行单独阐述。还有一些杂志也对网络流行语也进行了盘点和解读,如《咬文嚼字》和《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此阶段的相关学术论文也已大量出版。蒋秀玲、李棉管、安佳乐《空间切换: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社会机制》通过研究网络虚拟空间和社会现实空间提出通过空间社会学理论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提供另一种理论设想;顾建敏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模因视角分析》从模因理论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

有关流行语的语用问题,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例如《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网络流行语风格特点的语用学研究》等文章。大多数都是讨论网络流行语是如何遵循或故意违反语用原则,然而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全方面视角考察流行语对语用能力的影响研究却很少。最后,在截至目前为止的全新阶段中,相关文献更是大量涌现,观点和角度比较新颖的代表学术论文有李晓娇(2018)《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动态变化的研究》,作者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关系以及意指过程对网络流行语的意义的生成、繁衍以及消亡进行分析,证明了符号学对于网络语言的分析的重要意义。

  1. 流行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

网络流行语尚未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独立的教学版块,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在词汇教学或生活口语教学中穿插和涉及了一些网络流行语教学,在教学地位上缺乏重要性,且多数对外汉语教师对网络流行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李红印(2008)《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收“语”分析》中提到,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中对网络新词语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所用的教材相对落后,“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在过去二十年里,虽然能明显地看到汉语词汇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网络新词语在源源不绝的新词义上产生出来的,但这些汉语的新词义和网络新词语,无论是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上还是课堂讲授上,都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网络新词语目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还没有得到相应重视,更不要说网络新词语中的网络流行语了。葛甲(2012)《网络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网络流行语的依据,并提出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和遴选标准,大胆构想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流行语的教学方法,最后提出编写网络流行语教学手册的设想。该论文的思路整体来看十分清晰,论证有理有据。部分学位论文中也提到要将网络流行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但是所引入的范围有所缩小,范围缩小为中高级口语课,这样既符合流行语脍炙人口的特点,同时对掌握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学习会丰富其口语的表达,更好的融入到中国当代社会中去。段又挺(2017)指出对网络流行语的引入和应用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把握好网络流行语的教学与正规汉语教学的关系,不要让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影响正常的汉语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历史较短,但成果颇丰,特别是基于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更是受到世人瞩目和赞誉。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既有共时研究,也有历时研究。许多学者将跨文化交际的共时研究与语言教学、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学、符号学、人类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有关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问题研究也已初具规模,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微观的描述与比较,还有一些中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十分注重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行基于汉语的应用性研究。目前,关于现代汉语流行语的研究比较充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也是数量可观。但相对于流行语本体的研究,将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却比较少见,关于怎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流行语进行教学操作的研究也还稍欠缺,以跨文化交际这一视角来讨论流行语的论文更是不多,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有待突破和解约的问题之一。因此,应当重视流行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探讨其教学策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