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宾式离合词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27 04:10

文献综述

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一类特殊的词汇“离合词”,如:见面、保底、避风、投票等;而动宾式离合词是汉语离合词系统中重要的一类,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统计,有标记的动宾型离合词有3184个占离合词的97%。动宾式离合词(“V.O”式离合词,V代表其前项即:谓语性语素;O代表其后项即宾语素)。

(一) 课题研究概述

离合词,首先是1957年由陆志伟所提出的,之后陆续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先后形成“词说”(主要代表是林汉达等,认为离合词的扩展是在一定限度内且意义不变,离合词仍归于词的范畴)、“短语说”(以王力为代表认为两个词中间插入别的字就是俚语,否则就是一个词,没扩展时是一个词,扩展后则至少成为两个词)、“合则词离则短语说”(以陆志韦为代表认为离合词合则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分则是两个词)和“中间状态说”(以李临定为代表认为汉语中词和短语间上处于渐变状态,更趋向近于词)。

动宾离合词首先是词,并且是双章节的复合词,其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对于动宾式离合词的类型也有几类说法,如果一个语素为不成词语素,则这个词一定是词,如:“结婚”、“请客”,如果两个构成语素都可以成词,则词的整体意义并非语素义的叠加,而是经过增减、引申、隐喻产生新的意义的词。通常根据后面宾语素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即:第一类动语素 名字语素,如:吹牛、操心、丢脸、投票、玩火等,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第二类动语素 形容词语素,如:吃苦、发愁、着急、帮忙、驾轻就熟等;第三类由两个动语素组成,如:跳舞、洗澡、动静、游泳、睡觉、鞠躬、摆渡等。

不少学者研究动宾式离合词中插入词语的限制条件,分析所表达的语义,探求内在的规律,对于动宾式的扩展,也有过不同的阐述。对于离合词离散形式划分,(1)段业辉从插入时态助词“着”、“了”、“过”、“上”、“下”、“起”、数量短语、代词、插入较为复杂的语言成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饶勤则对离合词离散的形式进行了归纳,把其划分为九种格式,即:“V 了/FP O;V 着 O;V 不/没 V O;V 补(单) 了 O;V 不/没 补(双音节) O;V 定 O;V 补 了 定1 定2 O;VO SV;VO颠倒等;(3)何杰认为在插入数词后,后边词素可视为动量词,但对于离合词插入数量词的情况研究得很少;(4)金朝辉对于插入数词后动宾式离合词的宾语,则看作为临时量词,如:吵架、旷课、打针、成套、拐弯、排队等,但是对插入数量词内部规律并未进行深入探讨。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于动宾式离合词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深入,对于离合词本身离合规律的探究列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从不同维度做出了研究。(1)2004年刘春梅提出动宾式离合词常见的几种错误,离合词 宾语;离开词 了/过;离合词重叠;离开词 补语;离合词词性误用;离合词与特殊句式;(2)2006年陈玮对离合词学习中易于产生偏差的归纳为五点,将动态助词“着、了、过”直接放在离合词后;插入补语时,

用能愿动词代替离合词;插入数量补语时“了”、“过”放在主语后面;离合词后放人称代词;把离合词的重叠形式误用为AABB式;(3)对于离合词偏误研究的还有林美淑(2001)、孙书姿(2004)、王瑞敏(2005)、李燕洲(2006)等。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动宾式离合词这种语法现象的分析研究,对于离合词离析的规律、原因及功能的探究,也趋于逐渐深入化和多样化,同时也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观察离合词,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对于语义和认知、语用和篇章的功能上来。

尤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具有广泛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1)2004年,黄晓琴基于字本位理论阐释了离合词现象;(2)2007年,陈园婕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出发对离合词分合语义的差别进行了研究;(3)2008年,王海峰则发现了离合词离析形式的主观性倾向;(4)2011年汪国盛、王俊则运用生成语法的轻动词理论,对离合词的形态进行解说。持续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包括:(1)对其性质和范围达成了基本共识;(2)对其句法特点,如:动宾式离合词中间插入成分,研究也取得了进展;(3)对其成因的探讨也取得较大进展,以上研究成果不仅开阔了思路,而且为后续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模式。但是从整体上看来,目前,对于动宾式离合词的探索,还存在着研究缺乏系统性,鲜有人从整体句法语义运用的角度,对动宾式离合词进行专门的研究等不足之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