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利走向共赢:幼儿交往冲突的博弈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14 10:12:21

从自利走向共赢:幼儿交往冲突的博弈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冲突在幼儿交往中是不可避免的,幼儿的交往冲突行为常在自利、他利中徘徊,而幼儿间的交往走向互利共赢才更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本研究以博弈论为分析视角,探索了在不同环境下幼儿交往冲突博弈行为,从而对幼儿的博弈路径展开分析,并提出适合教师指导幼儿交往冲突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幼儿交往;冲突;博弈

一、文献综述

(一)幼儿交往与冲突的表现

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合作一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幼儿经验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慢慢掌握社会规范。幼儿之间的交往相互沟通,更是相互博弈。博弈均衡所提倡的从自利到互惠,从冲突到合作正式满足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和规范的养成。

幼儿的交往一直是幼儿研究的热点话题,对于幼儿交往问题的研究现已有很多结果。如2012年期刊学前教育研究208期中,游戏情境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系统(周丽华, 曹中平, 苏林雁),对109 名3~6 岁幼儿为被试,用自然观察法采集幼儿同伴交往事件,发现了幼儿交往的多种策略种类,证明了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策略种类不存在年龄差异;在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3期中,3~ 6岁幼儿交往策略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的研究(国明洁),通过幼儿心理导向课程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运用spss对一年前后的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分析,发现一年前后的孩子社会性交往有了显著提升,由此看来,我们需要让幼儿充分理解朋友的重要性和合作的意义,交给幼儿学会用语言和动作策略与人交流。加强幼儿与父母、教师的交往。训练幼儿与陌生人交往。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内,扩大幼儿交往范围。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同样,在期刊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05期,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武建芬),录像观察法考察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也得出研究发现,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机会, 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同伴互动游戏,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组织形式。由此看来,增强幼儿交往是促进幼儿社会化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现在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化,再加之住宅城镇化的影响,幼儿的自我意识高强。在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07期,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特点(李学翠),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自我认识有以下特点:“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第二世界中的自己与第一世界相融合,“镜像自我”现象明显。所以,便有了以下现象,幼儿自利动机较强,公平认知的内化程度较低(Damon, 1975),并且作为其执行功能核心成分的抑制控制发展还不稳定(李红,王乃弋,2004)。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交往,容易使他们产生冲突。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中,冲突管理的博弈分析(赵国杰, 段贵恒, 李文慧)指出,冲突是指两个或更多相关联的主体,因互动行为所导致不和谐的状态。Creighton , Mo ore , Amy , Bisno 分别探讨冲突的并归纳为以下方面:程序冲突、资料或资讯冲突、价值判断冲突、利益冲突、关系冲突、情绪冲突。由裘指挥主编的《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中这么阐述,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冲突是一个核心的概念hellip;幼儿同伴冲突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是一种对称性的人际互动过程hellip;冲突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幼儿冲突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所不可避免的过程,他们离开家庭开始面临不同的交往环境,不同于面对家长老师的束缚感,同伴交往让他们感受到平等、自由、舒适。面对同伴可以有着不同的交往方式,在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冲突,他们也必将由只关注自己,到关心同伴,关照他人这样一种社会化行为当中去。

(二)关于幼儿同伴冲突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