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针灸”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空间节点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27 02:11

一、文献综述

“城市针灸”是一种以小尺度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它通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来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从而触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最终起到激发城市活力,改变城市面貌,更新城市的目的。通俗而言,“城市针灸”的理论精髓就类似于中国传统中医中的针灸原理。以最小的气力使肌体得到最大的调理,取得最大的效益。它是通过找出某些特定区域即“穴 位”,以“点式切入”的方式来解决城市问题。它的方法是利用城市发展的规律,当城市陷入衰退时,“城市针灸”首先要找到城市的症结所在,然后做出诊断,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穴位”进行小范围的介入改造,以激发城市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城市焕发新的 活力。而这些“穴位”并非随意选取,它们可能是废旧的工厂,被遗弃的城市角落,也可能是车站,公共建筑及小广场等。

通过对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城市功能的相关理论的整理和分析,找到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功能对应关系的线索,从中引出城市事件在城市实现双重跨越中的重要触媒作用,将城市触媒理论进行延展,首次提出城市事件触媒理论。论文在对城市事件进行界定的前提下,对该理论的内涵、作用机制和作用目标等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通过事件分析来进行城市研究的方法体系和作用过程。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近年来,围 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的方法和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南京理工大学在探索中注重传承和弘扬与生俱来的军工文化基因,根据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及学生的代际特征开展军工文化育人实践,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拓展了渠道、增强了效果。

在中国城市更新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提升城市质量与内涵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模式已经从大拆大建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更新改造模式转型。校园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特殊社区,是城市的设计实验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通过传统校园空间更新设计,引入城市针灸”理念,试图通过“针灸”“触媒”等方式进行小规模,兼顾保护与发展,渐进式的新型改造模式,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提升校园空间品质。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高校在培养教育青年学生时要与时俱进,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校园文化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关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蕴藏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精神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领着校园文化发展方向。通过打造红色校园景观、开发红色课程资源、举办红色旋律活动、壮大红色网络声音,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公共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城市设计中,许多学者如查宾、塔卡尔、凯文·林奇都阐述过相关的概念。概括来说,公共空间即在城市中向公共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是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虽然公共空间的概念多从城市角度出发,但校园作为一个微型城市,其公共空间有着与城市相类似的特征。

然而以功能主义为导向的现代化旗帜正逐步侵蚀着人本主义的发展理念,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再依据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使得大学校园空间的建构逐渐变得僵化与非人性,本应最具活力的校园公共空间逐步沦为“失落空间”。当城市空间出现上述问题时,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创造性地提出“城市触媒论”——一种由点及面的城市催化手法,以期重新焕发城市活力。随后以“城市触媒论”为基础,发展出“城市针灸”的概念,即一种小尺度介入的城市更新模式,它更强调对小型空间的利用,也更注重物质环境的更新和空间品质的提升。本项目以“城市针灸”为原型,从校园微观角度创造性地提出“校园针灸”概念,主张用以点切入的方式对校园公共空间进行小规模的、有针对性的改造,从而改善空间质量,激发校园活力。

上述文献中包含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针灸、城市事件触媒、校园文化及红色基因的相关阐述,展现了现阶段各自的设计现状,说明了现阶段以上四者景观中的人与景观的紧密联系性以及其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一种小尺度介入的空间更新模式的必要性。但其中大多观点停滞于理论,并没有真正的运用于实践当中,缺少了实践经验的参考性。对于本次课题,上述文献中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本课题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为国内的校园文化与红色基因景观的融合设计做出新的尝试。

二、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