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适老服务模块化空间体系在高铁站点的设计应用研究——以南京南站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17 10:11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在中国,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展迅猛,人们在使用时的举止行为、所在方位甚至生理变化等等的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能被转换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数据已经不再只是储存在电脑中等待人选取分析的资源,大数据将海量数据处理变为可能,并且大幅降低了采集和处理的成本,使得越来越多跨专业学科的人投入到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中来。大数据能够帮助人们更明智的制定决策、更清晰的传达理念,也能够使研究人员能有所依据地对以往难以掌握的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比较可靠的总结和预测。这种特性贴合了设计行业这种需要预知的需求,技术的变革也使得大数据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设计当中,如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城市规划等。海量和多类型的数据改变了传统设计在现状信息收集方面受到的零散、静态数据的制约,大数据在设计中提供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多样化等支撑的同时,还带来了整个设计全流程的创新,即从设计前期调查到方案设计,再到评审全流程的多层次、多角度公众参与的创新。这种从数据技术到社会参与的转变,不仅有效避免了纵向设计系统所造成的“信息孤岛”,还建立了动态反馈机制与公众参与平台,形成了交互式设计的新模式。

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环境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试验与探索。轨道交通站点的特点就是人流量大,人群结构复杂,人的行为模式独特。面对庞杂的需求信息,大数据为轨道交通站点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以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和基础网络为基础设施,融合更为先进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让设计者对使用者的需求了解更深刻,行为了解得更透彻,促进使用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提高站点智能化的程度,建立一种基础设施高端、管理服务高效、环境智慧友好和未来特质明显的新型环境模式,最终使站点设计更加让使用者能够享受到主动、智能和贴心的环境服务。同时,面对大数据瑰丽且深奥的面貌,如何才能让大型数据集变得亲切和易于让普通人理解,一直是人们在研究的问题。直到近年来发现了可视化这一最有效的途径。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可视化应用展开研究,不仅发展和创新了数据可视化技术,还将非数据分析专业研究人员将数据研究应用到各行各业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前者研究将大数据应用到轨道交通站点的环境设计的甚少,本研究尝试将大数据应用作为适老化环境空间设计方案决策的理论基础,探索城市老龄化背景下大数据可视化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方法可谓是创新之举。因此,要从多从类型复杂的文献资料中寻找可以值得借鉴方法,汲取其中的经验。

在轨道交通站点中寻求合适的适老化设计方案,深入了解公共空间内的环境设计现状至关重要。徐婷婷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将公共空间分为聚散空间、联系空间、出入口空间,并详细论述空间的导向性设计、要素设计、环境设计、组织方式等。在《轨道交通枢纽站内外空间的高效能设计》里,董建宁探究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空间的特征属性,提出了高效能设计的目标,从内部空间、外部与城市的衔接空间两方面阐述了高效能设计的方法,内部空间以换乘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为重点,外部空间从交通衔接和结合城市开发两方面给以论述。《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融合——地下公共空间入口节点形态设计》中刘丹以地下公共空间的入口节点为切入点,提出地下空间入口节点形态的设计原则,包括加强与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融合、提高地面上下交通转换的效率性、拓展地面上下功能空间的场所互动性、保持连续的地面上下环境特征。国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相对完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学者是英国建筑师朱丽安·罗斯(Jul Jan Ross),著作《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一文对车站建筑的发展历史、车站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商业开发模式、模块化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大数据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将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在我国老龄化形势越发严峻的情况下,将大数据应用在适老化设计中是大势所趋。

截至2017年,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已经越发不容小觑,由于地区人口结构差异,每个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大体趋势一致。2017年南京市统计局发布《南京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数据显示,南京作为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市之一,至2016年人口变动调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至90.76万人,排在全省第五位,从2010年至2016年南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17.26万人。南京正逐步向人口老龄化深度阶段加速发展,年轻人的抚养负担也在逐年加重。

而未来随着老年群体人数的增加,这一类群体在城市生活的诉求将会发生与现在不一样的改变,进一步的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各类环境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占据人类生活行为较大比重的“行”,即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交通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其快捷、方便等特点承载起了人们的出行。交通枢纽的适老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消除有形和无形的障碍,为老年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如残障人和孕妇等融入社会提供便利,也使他们像普通人那样享受轨道交通的舒适、便捷,感受到社会给予的尊重、平等。池浩所著的《论轨道交通建筑无障碍设计》对有所阐述:“以人为本是轨道交通建筑无障碍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理念,最大程度的消除所有有形和无形的障碍,目的是为残障人融入社会、独立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轨道交通建筑无障碍设计应该秉持的理念,为残障人士在整个交通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以使他们能够从始至终享受与健全人一样的便捷,感受生活的美好、舒适,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保证他们公平、独立的参与社会生活。”欧美及日本对于养老设施的研究开展较早,有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我国的无障碍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是人们对无障碍的意识不强,设计人员没有很好地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

在 “大数据”这个关键词异军突起的时刻,在《Big Data, Smart Cities and City Planning》一文中,作者 Michael Batty 提出了城市规划师应转变思维模式及思考方式,紧跟大数据的时代,发展大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海量增长的数据使我们从长时间的策略规划向短时间的城市功能管理转变。大数据应该成为各种纬度的综合资源。这样,城市规划率先将大数据纳入应用。如今,要将设计方向细化到环境设计,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研究者都很少,在研究过程中,还是要借鉴城市规划使用大数据的经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采集交通枢纽环境的老龄数据,获取各方面数据的方法众多,如环境形态分析法、环境类型解析法、行为数据仿真法、行为数据编码法等。在大数据环境下,许多方法已经与传统方法有所不同,比如仿真法,由主要研究方向都为大数据挖据的专业研究人员李军、李文等人联合所发表的《大数据科学仿真理论、方法、平台及技术》中有辨析:大数据时代,仿真方法在思维上发生巨变。传统仿真用抽样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或统计结果分析,重点强调“过去发生过生么事件”、“过去为什么会发生”、“现在发生了什么事件”、“现在为什么会发生”。大数据仿真用全量数据进行真实模拟、数据挖掘预测,重点从强调“类似地发生过什么事件”、“我应该怎么做”、“我怎样影响未来”、“会有什么后果”等问题。大数据仿真,不仅可以建立认识问题的“数据模型”,而且可以解决因模型复杂度高,导致计算量大。使模型精度降低的问题。大数据仿真,接受数据的多样性、不确定性、非精确性,更加注重强调相关性及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上述文献对于本论文中要研究的关键点的概念做了大量的普及性介绍和在专业角度上较为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让我们能够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学科交叉,将大数据研究和空间设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文献可知,轨道交通站点的环境设计相关理论资料丰富,可借鉴价值高,但要与实际结合,做出创新;在对大数据的主体研究上,主要是数据挖掘、改进算法,应用于环境设计的较少,在研读资料时要有重点取舍,研究出适合的思路与手段,对可视化的研究也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在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的研究上,有诸多设计案例参考,实际调研十分重要。如何将老龄数据准确获取和加以分析应用是本课题需要重点学习和把握的关键。在写作时要将案例及方法加以借鉴,实验是实现本课题研究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大数据的应用与空间设计,用新的思维方法优化对南京南站的适老化设计。

二、 参考文献

[1]孙天轶.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通用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