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性城市多孔隙水城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05 09:03

基于开放性城市多孔隙水城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具有多孔性、同时性及不确定性城市被大量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方案通过研究宁波江北湾头新城建设,以多孔性、同时性、不确定开放城市三个特征为理论基础,运用场景分析法预想未来场地,从城市交互、人口流动、雨洪管理等议题出发,重新设计建筑肌理、街道以及公共空间。

关键词:开放性城市;对流城市;多孔隙水城;城市设计

1 序言

开放性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理想模型,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具有多孔性、同时性及不确定性城市被大量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来完成相关理论研究的整理,促进城市发展进程。

2 开放性城市的特征

2.1 多孔性

首先,开放城市应该是多孔性的(porous)、可渗透的,即一个城市并非是完全封闭的。也就是说,城市的功能区不应该是孤立和僵死的。如果城市是多孔的,则同时意味着其边界是模糊的,是可渗透的,因此边缘比中心更值得关注。那些中产和底层的交界之处比城市中心的CBD更值得关注。边界在这里或许能成为变革的前沿,带来关于城市的全新可能。

比如商业区里面可以建一个医院,建一个学校,这样就可以让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融为一体,让穷人和富人一起交流互动。

2.2 同时性

开放城市是具有同时性 (synchronicity)的,即在一个城市中,各个功能并非存在线性的交替顺序,而是可以同时发生,实现功能混用。一座封闭的城市往往在规划之初就清晰地界定了它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将在什么时候被使用;而一个开放的城市意味着城市的多种功能可以相互混用,它们非常复杂,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边界。

2.3 不确定性

开放城市应该始终是未完成的(incomplete),可以不断适应、发展和改进。需要改变一种完全的、完满的规划心态,在城市中留下一些开放的可能性。

比如,位于阿布扎比的马斯塔尔城(Masdar City)就是一个反例,它是一座以高科技著称的城市,包括停车位、排水系统和太阳能系统的设计,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但是当它在2010年建成的后,整个系统就完全“封闭”起来了,当有更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很难升级换代。在开放的城市当中,应该尽量减少“已经完成”的工程,以便随时适应新的情况,接纳新的元素。

2.4 开放性城市建设意义

回看中国城市,或许长久以来对《雅典宪章》的不断实践,已经让我们失去了这样的意识,即反思如今反复强调的效率与密度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些密度上达到标准,但是失去了自己风格与中国特色的城市是否真的让我们满意?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所说,城市不应该是一个物件让人们去操作。如果只是认同城市从一个简单的目标无限地摊大饼,那么城市将变得越来越混乱。而现在需要下决心去做的可能就是一件事——让城市成为更加“开放”的城市。所谓的“开放”意味着能够逐渐地去接受、去进步、去改进,以渐进者、实验者,而非革命者的身份,耐心走好接下来的城市发展之路。

3 与开放性城市相关的研究

3.1 用低层高密度取代高层低密度

张永和教授以中国目前城市化的现状以及中国将来城市化的可能道路为主题,进行了发言。首先,教授强调,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相伴相生,无法单独谈论。其次,教授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一些问题,例如机动车取代自行车,而现在即使在创业公司的推动下,自行车开始重新进入中国大中城市的视野,市民却尴尬地发现在城市中很难找到适合骑行的道路。第三,城市的两极分化趋势在不断地破坏和挤压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的缩减又反过来助长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第四,如今很多城市以城市化之名推广政绩,尤其是在城乡接合部。假借城市建设之名,却丧失了宜居的真正内涵。

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的问题,其实和很多其他大城市一样,在城市的不断扩张中,人口退居到城乡接合部,居住在低质量和高密度的处所中。第二点和萨森的观点相似,即城市在不断横向拓展的同时,也在纵向拓展,楼房越盖越高,高层建筑被视作城市进步的标准和现代化的标志,但是这些建筑往往空置。第三点则是封闭式社区的问题。第四则是某些大城市特有的环路让交通变得异常拥堵。针对上述问题,教授认为是时候考虑用低层高密度来取代高层低密度,这样的改变有助于维持城市的活力,即城市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