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速铁路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23 04:07

文献综述

  1. 中日高速列车各自的的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高速列车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也发表了大量论文,此外,日本高速列车的发展进程也有大量的学者进行讨论研究,但在此基础上对两国高速列车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的学者对高速列车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研究,视角和见解独到。

胥军(2014)简述中国高铁的发展史:“2004年中国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2008年底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高速运营,时速达350千米。2010年时速380千米的CRH380A下线,标志着中国在高铁领域足以能够领跑世界。”并且说明了中国高铁的发展意义“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城乡人口流动量大;货运运输体现出距离长,大跨度调度运输特点,其他交通方式根本不可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高铁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并说明了高铁“运能大”、“安全性能好”的特点,探讨了高铁新型产业建设本身就促进了多项产业的发展的特点,钢铁、建材、劳务产业等,但对于高铁运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则未详细分析讨论。

很多学者记录并研究了日本新干线的发展历程,野村勉(1999)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新干线从1872年的第一条新桥-横滨间线路的开通到1997年秋田新干线的开通,其间经历的艰难的提速过程和战争带来的影响十分详细,最后提及了一系列例如1998年3月8日日比谷线脱轨事故的交通事故,反思了高速铁路的安全问题。

对比中日两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高铁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得极其迅速,而日本新干线的发展过程更为坎坷,那么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后能够带来怎样的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引出了本文对于两国高速铁路的对比研究。

  1. 中日高速铁路各自带来的经济效益

高速列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了相应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使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李建东(2012)提出“高速铁路的站点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并且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从宏观经济和旅游、房地等产业进行分析,详细说明了高铁产业给沿线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日本新干线方面,傅小日(1997)阐述到“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以东海道新干线为例,该线通车后,吸收了日本大量资金流入该沿线地区,工厂、企业的数量猛增,”并列图表分析了部分新干线线路带来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高铁产业对外输出方面,中日学者也有相应研究。李建(2016)发表观点说“中国高铁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引进直接得到了第一手的设计材料,加上材料和加工工艺一日千里,发达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提供了赶超的契机。”这是中国高铁得以进军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外国的原因之一,世界银行在2014年7月发布《中国高铁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大约为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而票价仅为其他国家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2009年,中国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2010年,铁道部针对不同国家成立了16个境外铁路项目协调组。2012年开始,随着中泰项目升温,中国高铁才重新恢复活力。同时,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高铁迎来了更好的出海时机。此时,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日本新干线,也早已在世界市场立足,钱依娜(2016)“日本政府决定今后5年向亚洲地区国家提供1100亿美元长期、低息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援助,并将无偿援助资金增加25%。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日本高铁对海外国家的吸引力,拓宽日本高铁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在成本、安全、经验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日高速铁路对外输出的的优势。

  1. 中日高速铁路各自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高速铁路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高速列车的提速问题和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胥军(2014)提到“温州7·23事故再一次把中国高铁安全问题提上日程。我国花了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国际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日本新干线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日本新干线的安全性能虽然不容置疑,但是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却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北原啓司(2006)在其发表的论文中以东北新干线沿线城市八户市为例,分析了新干线产业对高速运输产业和航空运输产业带来的压力。

中文参考文献(按作者汉语拼音排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