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在日本昭和时代的改编文献综述

 2022-07-23 04:07

文献综述

一.《三国演义》在昭和时代的衍生和再创作

《三国演义》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日本自接受和翻译《三国演义》以来,作家们争相挖掘其题材和内容,模仿《三国演义》,再创作出大量的“翻案”作品。到了昭和时代,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故事体系相当成熟,叙事语言风格相当具有日本特色的这样一个情况了。昭和时代也涌现出大量革新的著名作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三国演义》又进行了新的诠释。

陈岗龙(2016)认为,直到昭和时代之前,这些创作只是与《三国演义》相似,可以说是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创作。直到“三国志”三大系列--即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柴田炼三郎的《英雄三国志》和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到来,才算是真正的再创作。吉川英治所处的时代,正是日军侵华战争时期。在吉川英治看来,《三国演义》所表现的兴亡史观同样适用于中国。内部的积弱和外部的列强入侵,使中国再度处于乱世之中。但这样的状况不会持续太久,中国会再度强盛起来。在中国的见闻,让他感到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但东方人的豪情不会就此消失。他的“三国志”开篇即提到黄河,认为黄河所代表的精神会永存在中国人心中。而他对三国的诸葛亮更是情有独钟,其十部作品中有七部将诸葛亮作为绝对主角来描写。此外,他对曹操的看法也和罗贯中版本的不尽相同。

柴田炼三郎(1969)作为武侠小说作家,也对《三国演义》进行饱含其个人特色的再创作。其故事情节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致相同,但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也有他明显的侧重点。柴田炼三郎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去重点写《三国演义》后四十回的故事,重点也是讲述了诸葛孔明的谋略。

陈舜臣(1977)似乎更偏向从正史的角度研究,对三国试图进行还原。对三国的故事体系进行大幅度改编。首先,他改变了“拥刘反曹”的评价体系,认为“现在的《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中心的,这与三国时代的实际状况是稍有出入的,因此我想以曹魏为中心。”其次,他将宗教融入了三国故事中,发挥了小说家的想象力,把史书中着墨甚少的人物也能刻画的栩栩如生。

此外,还有小川环树,立间祥介的新译本等。

  1. 人物形象的差异

赵莹(2012)指出,昭和时代日本对《三国演义》的再创作中变化程度最大的两个人,一是曹操,二是诸葛亮。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创作于二战中,对后来的翻译和再创作都有绝对性影响,二战后一般日本人的三国知识毫不夸张地说都来自于吉川英治《三国志》。他十分钟爱诸葛亮这个人物,但又不同于《三国演义》中那个呼风唤雨,一算尽知天下事的神,在他的作品里,诸葛亮全靠科学缜密地分析,才能做出英明的决断。陈舜臣更是诠释了诸葛亮名字。因为今后可能是黑暗的时代,取“亮”字意味着给后世带来光明之意义。

何文(2007)年认为,曹操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虚伪奸诈的形象和南宋以来尊刘贬曹的正统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偏安的朝廷,却有名门正朔的出生。名不正言不顺的曹操,却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真正的权利。像极了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而在日本,因为没有这种影响,对曹操的刻画更加真实,客观。如何剖析曹操在历史中的真实形象,陈舜臣找了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其诗文。因为文字不会骗人,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性。用他的诗为他平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