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像处理”课程中学习者体验的情态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7 09:51:41

关于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文献综述

摘要:21世纪,终身学习被看作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随着体验教育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本文中学习者体验的情感分析方法是通过识别把情态类别归纳为“挑战度”,“偏好度”,“愉悦度”,“期待度”四种,利用该分析模型,可以进行初步的数量化分析,对不同内容,不同教师,不同群体的教学对象之间进行比较,为优化教学提供依据。该分析方法为评价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能够促进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以及教育现象更加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平面图像处理;学习者体验;情态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引言

平面图像处理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图形图像的处理,是现代数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通过对目前广泛流行的图形图像软件 Photoshop CS 的学习使用,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为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等课程奠定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查阅具有侧重研究方向的书籍及网络文章,使学生在某一方向上学有专精。课程的操作性及实验性强,软件理论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案例展开;同时,本课程综合应用性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常态的做法是让学生记录,总结学过内容的体验与收获。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作为“互动工具”,通过记录载体,让教师了解学生,并通过各种反馈起到情感激励的作用;二是作为学习者的“反思工具”,通过记录帮助学习者梳理、领悟知识和技能。 目前针对类似资料的更加深入,有目的的分析与研究很少。事实上,通过各种记录对学习者进行研究已经是一个新的热门话题,作为分析的载体。对于以学习者描述与记录为特征的学习平面图像处理的分析也有启发作用。课程在学校实施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原始文本记录为载体,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提取表达情态的意义词,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态类型进行划分,分析其情态取向以及情态值,尝试建立学习者体验的情态分析模型。

(二)学习者体验的内涵

  1. 体验的界说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和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它既可以是个名词,也可以是个动词,似乎总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然而,对于体验有什么值得挖掘的功能与意义。如,体验在教育中是否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虽然没有人否定它,但却很少有人从较深的理论层次上对其加以分析研究。而今,在教育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体验教育”与“体验课程”等概念,并广泛认可“体验”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体验经济》一书中,作者认为“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本质上说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体验类型有四种——娱乐,教育,逃避,审美——而事实上最好的体验包含了所有这些部分”。也有学者认为,体验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