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9-04 09:09

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老舍《四世同堂》女性形象的研究多停留在女性形象的归纳与性格评价,多直接从归纳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老舍的女性观。但老舍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否真实反映了老舍的女性观,还是带上了其他的创作意图,我们需进一步从多角度思考、探讨才能确定。

关键词 老舍、《四世同堂》、女性形象塑造

引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后改名为舒舍予。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年幼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从发表《老张的哲学》到去世,老舍创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穿梭于老舍的文字之间,我们能发现这些人物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反抗的痕迹,发现他们人性深处起伏的善念。人物,作为老舍小说中极富魅力的存在,是其作品鲜活起来,跳动起来的重要因素。老舍进行小说人物创作时,主要采取写实主义的手法。早期老舍会故意用俏皮的言语使得语言带上幽默的味道,以至于有些人物显得滑稽可笑。创作《骆驼祥子》时,老舍开始有意识地“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地去写”。

《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战期间的转向之作,是老舍“求救于北京”,重新写他熟悉的北京题材的开始。《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主要写了城内小羊圈胡同里几户人家在国难当头时刻的矛盾纠葛。老舍设计《四世同堂》之初,把这部小说分为三部,共一百段。本打算两年之内写完,但因为时局动荡和身体原因,直到1945年才完成第一、二部。第三部《饥荒》是在访问美国期间完成的。《饥荒》的最后十三段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中文版。“文革”时,《饥荒》的手稿被毁。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四世同堂》“全本”,其补充的十三段是美国编辑根据其他文稿拼凑而成的。201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赵武平在美国找到了《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原始翻译手稿。这份手稿是老舍参与定稿的原件。赵武平在尽量还原老舍写作风格的前提下对《饥荒》进行了回译。《四世同堂》的文本至此基本完整。

老舍《四世同堂》的研究已经有丰硕的成果。有结合国民性、革命性对《四世同堂》的进行分析,如古世仓、吴小美合著的《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11);有从文化领域对《四世同堂》进行解读,如赵园《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2);有从文学风格角度对《四世同堂》进行分析,如韩太经《老舍与京味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四世同堂》中的人物也一直被多方解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位人物中,女性形象占据了一定比例。对各类女性形象在同部作品中进行解读、分析、比较有利于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理解小说主旨;有利于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女性观的成因。目前,《四世同堂》女性形象主要争议集中在于《四世同堂》反映的老舍的女性观。老舍的女性观在《四世同堂》的女性形象上体现出强烈的爱憎分明,但在其他作品中老舍对同种性格特点的女性形象在塑造上又有不同倾向的动摇。这使得我们对《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因产生兴趣。笔者试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老舍《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原因进行多角度探索。

一、针对《四世同堂》女性形象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