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小说中的“她者历史”书写————以《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妈阁是座城》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31 10:08

严歌苓小说中的“她者历史”书写

——以《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妈阁是座城》为例

摘要:关于严歌苓作品的学术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移民文学、女性主义和影视化改编等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以移民前后作为文献综述的分界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变化。关于具体作品的综述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严歌苓; 女性; 历史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严歌苓的小说被不断地改编为影视作品,其创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1996(《扶桑》发表的年份)——2017为一个时间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严歌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与其相关的论文、访谈等共2266篇,其中硕士论文309篇,博士论文18篇。这些数据体现出严歌苓作品丰富的研究价值和持久的艺术魅力。据统计,这些文章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移民前后创作变化、创作内容、影视改编现象、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对比研究。本文以严歌苓移民前后为界,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移民前严歌苓小说的研究

严歌苓移民前的小说主要有长篇《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和《雌性的草地》,以研究《雌性的草地》居多。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女性主义、叙事视角等方面。其中王列耀的《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严歌苓lt;雌性的草地gt;赏析》认为:“严歌苓的《雌性的草地》,非常强调男女先天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女人的生物性特征,如性欲、生育、母职等,用此来反衬虚幻的lsquo;革命rsquo;的名义和虚幻的lsquo;男女平等rsquo;的名义的荒诞。这种从性别差异出发,与曾经流行一时的lsquo;社会意识rsquo;相对立的lsquo;自然意识rsquo;,可以称之为严歌苓思维中的lsquo;雌性的草地rsquo;。” [1]指出严歌苓作品中的性别意识及其缺陷。陈彬妮的《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lt;雌性的草地gt;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从象征的角度认为:“严歌苓巧妙而成功地运用了颜色和物的象征, 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蕴, 那是她们对性的渴望, 对爱情的执著与纯真。”[2]总体来看,现阶段关于严歌苓移民前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前期的作品并未收到重视。但移民前作品中显露出的性别意识与之后的作品一脉相承。

  1. 移民后严歌苓小说的研究

严歌苓移民后的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两种题材:移民历史及当下困境、中国大陆历史书写。

关于移民题材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移民文学、跨文化书写、女性形象等方面。硕博论文如张栋辉的《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从海外华人文学的背景下探讨其文化视野和文化心态、赵艳的《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华人女性形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对比作家移民前后的女性观、章思佳的《关于严歌苓华人移民题材小说的文化审视》(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严歌苓移民题材小说中的不足。评论文章如刘艳的《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3]从异质文化中错位意识的传达、女性视角的观照方式、具有精神分析特征的人性心理的展露等方面分析严歌苓作品的创作风格;葛亮的《从“土生族”到“新移民”——由严歌苓的作品看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4]通过文化认同的角度讨论华人的异域生活和创作;高红梅、于为的《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女性乌托邦》[5]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论述作家小说中的“乌托邦”色彩。总体来看,文化和性别是关于严歌苓移民题材小说研究的重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