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傻子形象的模式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30 10:08

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傻子形象的模式化研究

摘要:目前文学界对傻子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有形象分析、叙事结构、审美意义等方面,还有的作品认为傻子本身就是不可靠的角色,他们的叙述是对叙事可靠性的消解,还有一部分作品则在小说的人称上做文章,涉及面十分之广,但这些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回顾前人对傻子形象的研究成果,提出应从整体把握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傻子群体,从傻子形象的本质内涵切入,探讨傻子形象的模式化,对这种高度类同化的审美倾向进行盘点与反思的观点。

关键词:傻子; 形象分析; 叙事结构; 审美意义;模式化

一、文献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傻子”这一类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其鲜明的特点文学人物画廊里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并且傻子形象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因而研究成果颇丰。为了便于阐述,可将其按研究角度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一)形象分析层面

傻子的形象分析大多是基于一定的文学作品进行,在具体的文本中分析傻子的具体形象。有的学者就某一作家或某一两部作品中的傻子形象进行了独立的研究,有的学者对某个时期或近几十年间作家作品中的傻子形象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

魏春秀《迟子建小说中的“傻子”形象研究》一文对迟子建小说中出现的“傻子”形象进行系统梳理,从病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对其小说中的“傻子”形象进行完整准确的概念界定和形象分类。通过仔细分析人物形象,总结概括出迟子建小说中“傻子”形象所具有的儿童特质、憨痴快乐、亲近自然和心性善良的普遍特征。同样,潘龚凌子在《略论余华小说中的疯傻人物形象》中也对傻子进行了形象分类,认为傻子人物可分为精神意义上的傻、由健全人变成的傻和浪漫化的傻三种具体的形象。在他笔下的傻子突破了原有的传统形象,呈现给读者的是极度残忍的现实以及来自一个敏感胸腔里不停歇的呐喊。马雨《一把辛酸泪,谁解痴人梦?——lt;喧哗与骚动gt;中的班吉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傻子班吉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的爱对人格的影响。作为小说的开篇叙述者,福克纳笔下的班吉形象是丰满的、多面性的。他不仅是一面镜子,折射了种种或高尚或卑鄙或博爱或冷漠的人性,也具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意义。谢纪录和康景玉《lt;尘埃落定gt;中傻子形象的多面体思考》一文中对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这个傻子人物进行了探究,认为傻子不仅含有明哲保身的思想,又有先知先觉灵性,既有传统文化渊源,又有现代前卫,认为傻子二少爷是一个无限阐释的多面体形象。梁洪润《浅析lt;尘埃落定》中“傻子”的人物形象》一文则认为主人公“傻子”的人物形象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傻子形象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上述学者的研究皆是从单个作家的作品着手,对傻子形象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