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点睛人物——以《西游记》为例谈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小妖形象文献综述

 2022-08-12 10:08

被忽视的点睛人物

——以《西游记》为例谈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小妖形象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神魔小说,其中描写的神仙、妖魔,数量可观,形象丰满,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中有一类人物令读者印象深刻,但却鲜少引发人们的关注,这类人物就是《西游记》中的小妖。小妖以其憨拙,灵巧的特点,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剪影,充分证明了小妖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研究价值。为此,本文从小妖原型及其概念特征入手,分别分析了小妖的不同类型和小妖的叙事功能,从不同的维度对小妖这一形象进行了研究和解读。

一、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小说从孕育到发展再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年岁,从原始到成熟,从粗粝到精致,从“羽翼信史”到“幻想情趣”,人们对小说的审美趣味也一再发生变化,但有一点,对神鬼之事的热衷追溯,却只是有增无减。神话传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后来的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乃至章回小说,都有浓重的神鬼色彩。中国古代的人们向往那个奇幻的世界,憧憬鬼神所掌握的强大能力,例如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斩妖除魔,匡扶正义,这种美好的想象成为神魔小说创作的重要支柱,即使在现代小说市场上此类小说依然盛行不衰。但在现代通俗神话小说中,无论是神仙,还是妖怪,往往只有一个异于凡人的身份,但其行为举止乃至情节发展,都以现实世界为蓝本,但中国古代小说里的妖怪在具备人性的同时,沾染着与世俗截然不同的精怪气息,这种似人而非人,类禽兽而有人性的艺术描写,让人满怀惧意,又充满好奇,研究它们,对于了解古代风俗传统,把握小说发展脉络,指导现代小说创作,都有可供参考的一面。

本文探讨的小妖是妖怪中的一个分支。与《西游记》相同类型的神魔小说,其世界观往往分为“天、地、人”三界,三界之中,天界居住的是满天神佛,地府则居住着鬼怪和阎罗,人间虽由人类统治,但妖魔横行,孽碍丛生。而“妖怪”这一概念,早在神魔小说成熟之前的上古就已诞生。而妖怪概念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历史的长度中,更体现在岁月的深度里。上至宗庙祭祀,下至田间地头,妖怪文化渗入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妖怪杂谈在传统文化视域中,都被视为奇淫巧技,小家之言,难登大雅之堂。无论是先秦时诸如《山海经》一类的记载妖怪的文献,魏晋时期风行的志怪小说,还是明清时期大体描写细腻,登峰造极的章回体小说,都受到中国主流文化的排斥。因此,尽管妖怪题材的创作层出不穷,但对于妖怪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可实际上,妖怪文化有其独有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妖怪形象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解剖妖怪在不同历史时段的表现形态和思想内涵,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妖怪学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但由于种种原因,妖怪学研究在我国的根基薄弱,相关研究者往往需要跳出旧学的藩篱,把眼光投到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演进中。

在妖怪文化和妖怪形象研究上,日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十九世纪末,日本受到启蒙运动的冲击,旧有的文化和习俗被破除和推翻,在如此浩大的思想变革的浪潮之下,日本学者开始涉足妖怪的研究,并将研究广泛传播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当中。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妖怪学的开山鼻祖,无疑就是被誉为“妖怪博士”的井上圆了。出于破除迷信的强烈愿望,井上圆了于1891年创立妖怪研究会,建立妖怪讲坛,搜集各种怪谈、怪异资料,并于1893年至1894年刊行了《妖怪学讲义》,构建起妖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框架。他的研究为中日妖怪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井上圆了引起了蔡元培的关注,他亲自翻译了六大卷《妖怪学讲义》,并在序言中对妖怪学研究的意义予以论述,足以证明井上圆了和他的妖怪学研究影响之大。

随着日本妖怪学研究体系的建立,中国学界开始了自己的尝试道路,关于妖怪的著作不断涌现。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不断有人试图对“神怪”这一概念做分类及定义,“神怪”的概念逐渐演化成“神、仙、妖、魔、鬼、神兽、精灵”等非现实存在或与人相似的不寻常的动植物,狭义的妖怪专指“精、怪、妖、魔、鬼。”相关研究领域也从神话学、文学的单纯探讨,延伸至考古学、美术、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和影视传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