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游诗中的“梅”意象文献综述

 2022-05-16 09:05

文献综述

梅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象征独立的人格及清高的意趣。南宋诗人陆游的咏梅作品与一般士大夫作品不同,因其一生对国家忠贞不渝,梅花被赋以爱国志士的品格情操,从而升华为失意的爱国志士坚贞不屈形象的化身,把自然物象同个人身世之感及对国家兴亡的忧患意识紧密相连,梅花精神即诗人之品格、之精神。

陆游一生以梅为寄,以梅为友,以梅消愁,以梅励志,故而在其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达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须臾不离而梦魂牵绕的地步。咏梅诗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作为大家的陆游,咏梅作品多达一百五十余首,对宋代咏梅文学的鼎盛做出了重要贡献。陆游爱梅,惜梅,在他的笔下,梅花被高度人格化,寄予了作家一生的爱国之情,有昂扬,有失落,有刚毅,有柔情,呈现出的是别一番意境。梅花作为一种意象在陆游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和感情。静态的文字具有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运动力。其《梅花》云:“五十年间万事非,放翁依旧掩柴扉。相从不厌闲风月,只有梅花与钓矶”;《梅花绝句》云:“风吹野梅香,梦绕江南村”;《累日浓云作雪不成遂有春意》云:“梅花眷眷故人情”;《梅花绝句》云:“老来一事偏堪恨,好看梅时却怕寒”;《芳华楼赏梅》云:“放翁年来百事惰,唯见梅花愁欲破”;《探梅》云:“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由此可见,在宋代诗人的咏梅作品中,陆游的咏梅诗是别具独特个性与思想特征的佼佼者,既有时代之印记,又有个人之精神,委实是宋代咏梅诗林中的杰作。

古代文人对于梅花的创作之作多得不能统计,对于梅花的创作角度也多有不同。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写梅之风韵;“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明・高启《梅花》)状梅之体态;“忽如一夜清香发,散做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抒梅之香气。梅花雪中傲然绽放、不畏严寒的品格更是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赏。“冰姿不怕雪霜侵”(清・秋瑾《梅》)正是梅花之风骨。尤其在宋代,赏梅、忆梅蔚然成风。正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出现了许多咏梅名家,如林逋、李清照、陈亮、陆游、范成大等人。其中,陆游的咏梅之作又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而现有文献作品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陆游和他的“梅”:一是单纯的从陆游的爱国情怀来研究陆游;二是将陆游的梅和其他人的梅一起比较研究;三是另辟蹊径从句法这种角度来研究。

一是单纯的从陆游的爱国情怀来研究陆游。如段艳红的《浅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继杜甫、屈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处处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感。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了大量的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诗歌,用笔揭露南宋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激励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奋斗。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这个观点。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作者认为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他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同时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故诗中有闻:“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草木虫鱼无孔不入,纷纷被纳入诗中,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三是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虽然走向仕途,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挺身而出,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坚持“雪耻御侮,收复失地” 作者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阐述了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是将陆游的梅和其他人的梅一起比较研究。像李向娟的《杜甫、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 较为系统地从杜甫陆游的爱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比较。 其在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共同点上提到了三点,分别是忠君报国的理想志向上、 揭示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关心民生上、 渴望国家太平上。 这对于我探索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相同点有很大启示,特别是其“人民性”这一点对我的启示。 该论文以两位诗人都是来自宦官家族为引子, 点出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阶级局限性而贴近百姓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笔者再结合《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陆游评传》 和《陆游传》 中对杜甫陆游生平经历的介绍, 使笔者对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官宦阶级意识而投身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作者为证实其观点, 列举出的诗句都具有典型性。 例如作者证实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中,特别列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的“三吏”“三别”, 而典型诗句的列举更有说服力地把这种人民性展示出来, 对于我在本论文的撰写中借鉴意义很大。

像李金坤的《瞿秋白咏梅词精神及其词学接受意义发微——兼与陆游、毛泽东咏梅词之比较》就是通过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来分析他们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其独特个性与人格魅力通常也是在与其他人特别是朋友的对照中才能显现得更为鲜明突出”。 因此,要知晓瞿秋白咏梅词在词学接受方面之情景与意义,必须将之与陆游和毛泽东的同牌同题咏梅词作一简要比较。瞿秋白《卜算子·咏梅》词仿拟于陆游的同牌同题词,后来毛泽东又仿拟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作同牌同题词。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作于宋乾道二年(1166年),瞿秋白词作于1935年,毛泽东词作于1962年。三代诗人,同题共作,年代跨度近800年,而其内在的精神脉络与艺术品格却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通过异同比较,我们便可窥见瞿秋白《卜算子·咏梅》词在陆游与毛泽东之词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承传作用。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

三是另辟蹊径从句法这种角度来研究陆游的咏梅词的。如丁存越的《从句法特征看陆游咏梅词的风格成因》。作者认为陆游把梅花的形象安排在主语位置,体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梅花作为施动者,具有一种动态的主动性。使用静态动词或省略动词,营造凝固的画面,突显梅花给人的即时印象。采用倒装句式,破坏词语结合的固定模式,突出梅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和感情。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一是利用汉语典型和规范的SVO句型,突现梅花的人格化特征。作者把梅花的形象都安排在主语位置,根据王希杰提出的首位原则,恰恰体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在SVO句型中,S作为施动者,具有一种动态的主动性。那么当自身生命感不强的物体作为S出现时,就比出现在其他位置更容易获得生命力。二是使用静态动词或省略动词,营造凝固的画面。突显梅花给人的即时印象。本文所说的静态动词是指那些在句法功能上充当了谓语部分的形容词。这样的词本身是用来对事物作描写的。动作性较弱,是静态而非动态,是相对凝固的。因而在诗歌的流动中,梅花的形象能够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印象画,有不畏严寒的凛然,有迎春独放的傲然,有高洁风韵的雅致,有超尘脱俗的清新,满足了人们欣赏诗歌时的审美要求。三是采用倒装句式,破坏词语结合的固定模式,突出梅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和感情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作家常常借助文字的组合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诗歌像任何作品一样,也有一种内在的感染力量,被孕育的情感从开头贯穿结尾。咏梅诗发展到宋代,已由早期单纯的对梅的描写转变为借梅言志,在陆游的笔下,更达到一种极致。其中,他又采用倒装句法,有意破坏掉这种思想或情感的自然流动,诗歌整体的韵律感由此变得'一波三折',张力和动力感更加明显起来,寄托其中的思想和感情也随之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同时,在倒装句型中,虽然各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薄弱,个体相对突出,但是另一方面意义更加深刻,即诗歌本身获得了更富于变化的表现形式,更重的表现力度,更深层面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尽管诗歌中的句法比其他文体中的句法相对简单一些,但从作品鉴赏角度来看是很有帮助的。这本身也是语言研究的范畴之一。陆游咏梅诗风格鲜明,句法特征远不止于以上三点,笔者学力有限,还有待以后的研究来近一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广泛真切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黑暗,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所涵盖的层面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感情真挚、激昂、慷慨,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一旦激发,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而“梅“作为他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更是他抒发自己情感的一个重要助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