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旗袍的演变——以上海地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3-10-25 11:10

文献综述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外,还承载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的旗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辉煌于三四十年代,冷落于五六十年代,复兴于八九十年代的旗袍在近年来越发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本文着重于旗袍发展历史中尤为重要和辉煌灿烂的民国时期的研究,致力于民国旗袍在款式造型、裁剪制作、面料种类和装饰设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变化与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民众新思潮如女性思想意识变化。

  1. 关于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至今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旗袍进行过研究,研究方向涵盖起源、发展、款式、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但细究其中,可以窥见大部分研究更偏向于对某一个角度的单方面的深入探索,或者说对于这些方面的整体的联系不够紧密。

    (1)旗袍概念

    关于“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词,最早见于1918年沈寿口述,张謇笔录的《雪宦秀谱》一书中:“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这里的旗袍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指代某种刺绣服饰的名词。而关于旗袍的概念,究竟“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内,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并非特别之多,但也自成一派。《辞海》中有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又如郁风的观点:“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即以满蒙为主体的关外妇女的常服hellip;hellip;这种旗袍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妇女仍多数沿袭明朝风俗习惯穿着较长的上褂,下露长裙。”再如袁杰英的观点:“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袍服,hellip;hellip;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lsquo;旗袍rsquo;”;“旗袍在清代是男女通用的衣着,只是在穿着风格上略有不同,官制与民用在选料、配饰方面加以区别而己。”

    但“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和“旗女之袍”这一观点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受到质疑。已有的清代文献记载中,“旗袍”一词从未出现。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所服袍服为旗服或旗装,满语称呼为“衣介”。如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后诏见留洋回国的德菱、容菱两位公主时颁布的懿旨:“太后有旨,不必定穿旗服,甚愿汝等着西衣入见,可以考究西俗也”。

    当前学术界主要的观点认为“旗袍”指民国旗袍,即在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并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的女子袍服。

    如周锡保在其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认为:“满族妇女的长袍hellip;hellip;这种长袍开始时极为宽大,后来也渐变为小腰身,其时间已接近于辛亥革命前夕。这种长袍,到后来却演变成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后来称之为旗袍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