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东宁人民反侵略斗争述论文献综述

 2023-10-25 11:35:03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目前学界对于抗战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中国军队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上的对日军的反侵略斗争,对于沦陷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人民自发反侵略斗争研究较少。我查阅选取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种是对于要塞建筑群的研究,包括建筑构造,劳工如何构建,具体作用等等,第二种主要论述的是日本关东军的主要罪行,比如屠杀劳工,在军事要塞内强征慰安妇的行为,充分论证日军侵华的铁证,第三部分则是论述最后一战的相关内容,关于东宁是否为最后一战地点,最后一战具体经过等等。以上三部分是绝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方向,而只有少数文章涉及到当地人民的抗争,例如:李茂杰.东宁“特殊工人”暴动记实、宋吉庆. 从东宁要塞几次劳工反抗暴动,看关东军对劳工及特殊工人的奴役统治和残暴镇压等几篇。这说明至少之前一段时间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学界的研究相对较少,纵使有一些关于沦陷区的历史研究文献,例如《东北沦陷史研究》,《伪满洲国史》等综合类文献和《关东宪兵队》,《伪满经济统治》等侧面论述的著作,但总体说来都偏重于沦陷区其他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民反抗斗争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但近几年,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不断完善相关细则,对抗战这段历史也更加重视,我相信对沦陷区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行为的相关史实也会受到更多的史学研究者的关注。所以我提出这个论题,希望能填补关于东宁人民反侵略斗争研究的空白。

  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东宁作为公认的二战最后一战的战场以及亚洲最大军事要塞建筑群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宁地区修建了亚洲最大的军事建筑群,并且依靠此要塞抵挡苏军进攻,由于日军负隅抵抗,最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整整迟缓了 11天。而日军坚固的要塞是通过奴役数万中国人民建造而成的,在建筑群建设成功后日军对中国劳工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日军的残暴行径和侵略行为激起了东宁人民自发的反抗,而这种反抗也在中国的每一个沦陷的地方发生。首先本课题会综合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对最后一战战场,东宁军事要塞群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之后结合日本关东军虐待劳工,强征慰安妇,在工程完毕后屠杀劳工等系统阐述日军在东宁犯下的种种罪行,最后聪劳工暴动反抗,东北抗联领导下的反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抗几方面论述沦陷区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本课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具体事例更直观的表述日军暴行的残忍程度,以东宁一地之遭遇看整个中国沦陷区之遭遇,以东宁人民的英勇反抗看全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第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抗日战争中不仅仅只有功勋显著的战争英雄,还有许多籍籍无名但也和日寇殊死搏斗的平民英雄,以及参与东北抗联与日军在冰天雪地里斗争数年的民兵。深刻研究他们的反抗行为与斗争精神,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英雄形象更真实化,大众化,有利于弘扬家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也希望能够影响到更多的史学研究者更多关注抗战中的人民情况,转变抗战研究只专注军事战争方面的方向。

(三)参考文献:

[1]高晓燕.论东北日本殖民统治的“负遗产”[J].理论观察,2018(06).

[2]于佰春.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寻访东宁[J].党史文汇,2015(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