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25 11:35:24

文献综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呈现出的是一幅复杂斑驳的历史图景,内乱不断,外患频仍,专制横行,列强凌侮。顺历史而动,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催生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作为具有广泛感染力与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思想意识,在当时不仅要考虑怎样处理国内阶级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而且必须面对如何摆脱列强侵略,实现中华民族自决问题。作为近代民族主义的两位先行者,时代有识之士的梁启超、孙中山两人因学识经历、价值理念及政治立场的不同,在对民族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本文拟就二者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一粗浅的比较,不妥之处,敬祈同行赐教。

1.民族主义研究思想现状及发展趋势

民族主义情绪较早的存在于对抗外国侵略的运动中,但是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对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却较晚。据考证,中国学者首次使用“民族”这一概念是 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而对于民族主义的系统阐述则是在1902 年的《新民说》中,梁启超指出:“民族主义者何?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这里梁启超是把民族英语民族主义作为整合与动员民众的一种力量,是一种国家宗教。1949 年至 1978 年我国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多关注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而民族主义研究真正兴盛于冷战以后。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再度兴起,成为普通民众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针对当时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的世界热点问题,学者们做了不少研究。代表人物和著作有,郝时远的《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中的民族危机》、张建华的《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考察》、吴楚克的《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等。宁骚的《民族与国家》和徐迅的《民族主义》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对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进行分析,并指出民族主义的政治性的突出特点。另外有关民族主义的研究著作有余建华的《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王联的《世界民族主义论》、周平的《民族政治学导论》和王逸舟的《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等。可以看到,国外学者对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深度上还是学术前沿性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它的缺憾则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大都以西方为中心,很少从东方等被压迫民族的角度去解读民族主义。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对民族主义的研究主题多是世界民族主义运动,对于民族主义的缘起、 民族主义对于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作用鲜有论述。对于不同历史人物的民族主义思想比较研究则更少。

2.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梁启超的研究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论著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学术独立性。早在梁启超刚刚逝世的1929年,美国的《史学界消息》就曾刊发文章介绍其生平和学术。不过直到1953年,海外才出版了首部研究专著—美国汉学家列文森著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译本)。其后,海外关于梁启超研究的论著不断出现。台湾学者张朋园著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11册,1965年初版,1999年校订2版,大陆2007年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及《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台湾食货出版社1978年版,大陆2007年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美籍华人学者张颧1971年所著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首次出版中译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再度出版中译本)、美籍华人学者黄宗智所著的《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尚无中译本)、台湾学者邓明炎著的《梁启超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台北天山出版社1981年版)、台湾学者黄克武所著的《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大陆2006年由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狭间直树编的《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译本)、台湾学者吴铭能著的《梁启超研究丛稿》(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等都是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3.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专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著作问世,对其研究的重点是在学术论文领域。据统计,1949 年以来,主旨有关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论文约有 80 余篇,对此有林家有先生的《建国以来孙中山民族主义研究评述》与郭世佑、蒋金晖的《五十年来大陆学者关于辛亥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述评》以及杨文顺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综述》对这些论文做了述评。对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源流以及演变的研究。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源流,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是中西方思想混合杂糅的结果。如王力平认为孙中山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华夏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吸收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使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韩月香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根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念和天下秩序的“夷夏之辨”的思维和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混合。李世伟、张晖、韩月香等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理路,也是学者所关注的重点。一般来说,学者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流程划为三个阶段,如慕向斌和邱久荣都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经历了从反满兴汉、反对满洲贵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的过程。王旭辉、何志明也详细论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过程,认为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双重内容,即“排满”与“反帝”,且“排满”是首要的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为“五族共和”,创立民主共和国体制。1924 年,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此外,俞正、李育明、李克建、何耀伟等也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过程有所论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