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杭州钱庄的接收与复业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8 09:44:43

钱庄研究综述

摘要:钱庄作为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之一,在中国经济近代化变迁中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学界对钱庄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本文通过梳理学术史,发现钱庄研究区域性差异显著:已有的成果大多是以上海钱庄为研究对象,其次是对浙江钱庄业的研究。研究时段局限明显:既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晚清时期与民国前期,而较少涉及抗战时期及战后的钱庄。有鉴于此,笔者得出了有关杭州钱庄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拟以战后国民政府对杭州钱庄的接收和复业为主题,主要依据浙江档案馆藏的未刊战后杭州钱庄的档案资料,考察战后南京国民政府对钱业的管理。

关键词:钱庄;区域性研究;研究时段;综述

一、文献综述

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兴盛,钱庄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传统金融机构之一。即便是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银行等新式金融机构,钱庄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钱庄因此也得到了发展的良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金融,钱庄面临着痛苦的调整。民国26年至民国34年8月,沦陷期间,一批投机性的钱庄在日伪政权的支持下成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战前停业的钱庄纷纷回原地申请复业。即便经历了十四年抗战和三年内战,钱庄都没有被市场完全淘汰。直到20世纪50年代,钱庄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钱庄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历来深受学术界的重视。学术界对钱庄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如施伯珩的《钱庄学》[1],可以说起步较早。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钱庄,包括钱庄的性质和功能、钱庄经营的制度化与近代化、钱庄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钱庄研究成就综括分析

在钱庄的整体研究中,陈明光的《钱庄史》[2]和黄鉴晖的《中国钱庄史》[3],都阐述了中国钱庄业的产生、衍变以及发展过程。

在钱庄的区域性研究中,钱庄业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海一隅。自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受列强武力胁迫而被迫打开了国门。上海成为向西方商业利益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迅速发展为充满经济活力的近代大都市。上海工商业的欣欣向荣,刺激了传统钱庄的发展。近代以来,上海钱庄的数目是全国最多的,留下的上海钱庄的史料亦是最丰富的。因此,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上海钱庄的研究。《上海钱庄史料》[4]是目前关于近代上海钱庄业最完整的史料集,为学术界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随后,出现了一大批有关上海钱庄的论著,如:郑亦芳在《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5]中,对近代上海钱庄的兴衰和影响因素做了详尽的分析。石涛和张军在《上海钱庄汇划制度探析》[6]中指出钱庄通过汇划制度可以把银行资金导入工商实体经济部门,加速了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也提高了钱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钱庄经营制度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刘梅英在《民间金融机构与政府:上海钱庄研究(1843-1953)》[7]一书中,从制度演化角度切入,从自发演化与政府控制、科层治理与关系网络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近代上海钱庄百年兴衰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研究在深度、范围及观点上均有突破。

对浙江钱庄的研究,是“继上海钱庄业研究之后相对成果比较多的地方性研究”[8]。不少学者对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地的钱庄都有进行研究。如:王苏英的《近代宁波钱庄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经营特色》[9]论证了宁波钱庄业的发展历程和其特点。程尚瑞的《解放前宁波钱庄业的过账制度》[10]详细论述了宁波钱业过账制度的特点与主要内容以及弊端。陈惠创的《抗日战争时期温州的钱庄》[11]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经济畸形繁荣对温州钱庄的影响。林矗的《20世纪40年代钱庄业的复兴与改制——以永嘉县为例的考察》论述了20世纪40年代永嘉县所辖属的33家钱庄的增资与改组过程,为近代钱业衰落与转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王信成的《嘉兴的钱庄业概况》[12]简略介绍了嘉兴钱庄业的情况。

此外,还有零星地涉及对汉口、福建[13]、天津[14]、安徽[15]、重庆[16]等地钱庄业的研究。其中,涉及汉口的论著比较多,如:姚会元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汉口钱庄的衰败》[17]认为是官僚垄断资本的压迫限制、工商业的连年衰退、通货膨胀的吞蚀等因素使汉口钱庄最终走上了衰败没落的道路。李秀全的《战后国民政府对汉口钱庄业的治理》[18]认为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办公处主导下汉口钱庄业的复员、地方当局对汉口钱庄业整理的变通、汉口金融管理局钱庄业整理的强力介入三个阶段。国民政府对汉口钱庄业的整理为后来汉口票据市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李秀伟的《战后汉口钱庄研究(1945-1949)》[19],以票据市场制度的变迁为线索,描述大局变迁过程中钱庄业与执政当局针对复业、通货膨胀以及票据市场所进行的权宜性努力以及双方努力之间的冲突,从而达至对这一时期汉口钱庄生存状况的初步认识。刘俊峰的《民国时期汉口钱庄与华资银行关系论析(1912—1937)》[20],论述了汉口钱庄和华资银行的关系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领域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等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