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价值以及发展与影响—以微纪录短片《宫梳名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03:08

文献综述

“非遗”题材的纪录片自“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等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后,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其中不缺乏年轻群体。很多传统手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都逐渐走向没落,那些还在坚守的传统手艺人们要面临后继无人的境遇。对于年轻一代的90后、00后甚至10后来说,“非遗”这个话题很陌生。

非遗和纪录片是天生一对:非遗则是人的创造,而纪录片最关心的就是人;非遗是精妙的,纪录片所表现的就是细节;非遗是经过时光的打磨,这也是纪录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对于“非遗”纪录片的发展影响,占睿和张宁在《浅析非遗微纪录片的传播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以金陵玉雕为例》[1]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一些非遗传承人正在慢慢的老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这些情形无疑给人们敲响了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警钟。另一方面,新媒体日渐繁盛,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环境,也让传统手工艺找到了可以进行大范围传播的新方式—微纪录片,给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很重要的契机。”写出了对手工艺人以及手工艺的影响。

唐宁在《中国电视文献纪录片价值构建研究》[2]中指出,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构建是文献纪录片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是创作者既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又创新思维、大胆实践由自为到自觉的必然要求。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构建是价值判析、价值选择及价值创造的过程,是为了确保文献纪录片价值的开发、开掘与创新,使其价值得以彰显并尽可能最大化。

汤喆在《探析纪录片宏大叙事的小切口驾驭》[3]中提到,纪录片专题片讲的是真实的故事,它可能是一段生命过程,也可能是一种生存状态;它可能是从头至尾地展现,也可能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但这些都将受到即时性和真实性的双重制约,因此,要想在片中讲好一个故事并不容易。从选题、叙事手法、情感表达等层面入手,以小切口揭示大主题,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用平实的镜头、朴素的语言、真实的纪录、故事化的表达,激发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何苏六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机遇期》[4]中说:“中国纪录片在生产、播出、投资、交易、发行等关 键领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从这些显性因素可以判断, 中国纪录片一个新的“起势”已经发生。国家高层着眼并着力推动纪录片发展;“舌尖现象”引发纪录片全面升温;社会资本对纪录片兴趣大增;中央级媒体着手资源整合,拓展合作,引领产业发展;省级电视机构对纪录片资源倾斜力度加大,核心指标增长明显。”

赵岚和李少洋在《电影〈绿皮书〉中的隐喻解读》[5]中说:“电影《绿皮书》叙事节奏工整,而是基调轻松明快,但并不让观众产生为笑而笑之感,而是做到轻松观影的同时,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沧桑感,让观众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意识形态的渗透,同时保有思想上的“自由”。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影片中不乏深意的隐喻。影片将叙事与隐喻融合,真正实现隐喻的艺术价值。将隐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做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以终极关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共同关心的话题来打动观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传承发展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瑰宝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非遗”纪录片记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