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与功能——以桂林市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9 02:08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精准扶贫的政策解读、内涵特征、对策路径、经验启示等。而近年来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与跟进,并且对于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契合性、可能性以及参与路径等也有较多的论述。本文将着重梳理近几年来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 精准扶贫

一、文献综述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意义

目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更多的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新闻报道。2013年 11月精准扶贫首次被提出。2014年1月国家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并要求在2014年底完成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总之,自2012年以来,国家领导人纷纷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调研、监督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同时国家政策的出台也给当前精准扶贫模式的探讨提供了有利环境和理论基础。

近几年来,精准扶贫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社会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精准扶贫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概念和意义、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研究多来自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学视角。

第一,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张涛认为,我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和思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真扶贫、扶真贫”。刘解龙则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将经济学理论视为精准扶贫思想的支撑,精准扶贫就是尽可能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而汪三贵从马克思思想出发,认为精准扶贫毋庸置疑是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针对贫困治理思想的指导。

第二,精准扶贫的概念研究。从扶贫政策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王思铁基于政策解读,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等三个层面理解精准扶贫并对精准扶贫作了较为详细的定义,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胡正天则从扶贫模式与对象出发,对精准扶贫作了简要定义,精准扶贫相对于以前的粗放型的扶贫模式而言,需要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的环境,甄别出贫困农户的状况。即针对特定对象,特定手段来解决扶贫问题。经济学视角的精准扶贫即为扶贫工作出发点与结果必须符合经济成本效益原则,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经济学理论所要求的扶贫资源最优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