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基金会资金众筹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08 03:11

题目:慈善基金会资金众筹的监管政策研究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慈善基金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逐渐在我国兴起。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接近现代基金会理念的公募基金会的建立。至今35年的时间,慈善基金会在国内迅速发展,成为了公益慈善事业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基金会一直扮演着一个类似“管道”的角色,起着争取资金和发放资金的作用。慈善基金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募集资金和捐赠、发放资金。近年来,众筹融资成为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个新的模式。众筹以网络为依托,借助信息平台和社交网络,在国内外发展十分迅速。在美国和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众筹这种新模式已日趋成熟。而我国的众筹模式开始于2011年,随着点名时间众筹平台、众筹网等平台的陆续推出,中国的众筹模式开始了初级阶段的发展。当然,由于在网络中众筹受众广、成本低、便捷迅速等特性,公益众筹也逐渐成为一种众筹的类型,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慈善基金会对于资金的众筹模式也开始了一些探究和实践,各大公募慈善基金会均开始根据其基金会性质和宗旨在其网站或其他众筹平台进行项目的众筹。但在近年来出现的各类“慈善门”事件之后,作为公益慈善重要载体的慈善基金会的公众信任度收到了影响,使得慈善基金会的透明度以及监管政策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在慈善基金会运用众筹新模式募集公益资金的同时,其内部和外部监管政策都还十分不健全,故慈善基金会的资金众筹监管问题十分值得关注。

1.1.2研究意义

我国慈善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类,由于其筹资特性,本文以公募基金会为研究对象。公募基金会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投入社会医疗、扶贫、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的各个方面,对国家经济、文化、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福利不足做辅助补充。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累积了一定的财富,随着改革开放,民间更是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需要扶持和帮助的人亟需帮助。众筹简易的筹资模式让民间公益更加的方便快捷,社会各个层面的公益慈善力量都日益增强。此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研究,能够对个案慈善基金会项目的发展和现状、风险和回报、监管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能够使筹资人能够更有效的获得筹款并加以使用;能够是捐资人实现其款项的意义并了解其款项的合理透明的去处;能够推进慈善基金会的资金众筹监管制度,提高基金会持续运作的自主能力;达到公益慈善的目的最大化。其理论意义在于,慈善基金会治理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已经从法律、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众筹作为一个刚起步的领域,无论是慈善基金会的实践还是相关的研究都还相对较少,公益众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众筹分支。所以该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慈善基金会资金筹款方式多样化的研究,也可以通过对慈善基金会资金众筹过程的梳理和思考,对其监督政策的合理以及规范化提出建议,为公益慈善研究尽绵薄之力。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慈善基金会的资金众筹属于公益众筹。目前,公益众筹和众筹一样依赖于互联网平台且属于新兴的筹资模式。目前国内外关于慈善基金会各方面的研究都较多,关于众筹的也有可查阅的的部分,但二者相结合贯通的公益众筹的部分则研究相对匮乏。笔者从慈善基金会、众筹以及公益众筹监管政策方面搜集资料和文献,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理论进行了梳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