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板栗疫病菌的技术建立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2022-07-22 12:07

1 文献综述

1.1引言

板栗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栗木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板栗资源丰富,常分布于山区与半山区地区,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适应性强。然而,栗树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病虫害侵袭,丧失其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造成巨大损失。这些病虫害中,以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引起的栗疫病最为严重。栗疫病在近几年内已经席卷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板栗林,使这些地区都出现大片栗林苗木死亡的现象,并一举成为目前难以控制的森林疾病。目前,还未有针对板栗疫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一般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等,但上述方法存在试验周期较长、操作繁琐、受检测材料限制、对实验仪器及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高等缺点。

1.2板栗疫病菌概述

1.2.1简介

板栗疫病又称板栗干枯病或栗胴枯病。在欧美各国对板栗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我国的板栗被认为是高度抗病的,但仍有不少地区如河北、河南、辽宁、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发现此病,主要危害板栗,常造成整个枝条或全株枯死,也能侵染栎类,但影响不大。

1.2.2病状

病害发生于树干或枝条,初期在树皮上出现的水渍状、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并肿大,内部组织湿腐,有酒糟味。中后期病部干缩凹陷,树皮纵向开裂,在树皮上密生如针头大小的桔黄色疣状子座。天气潮湿时,从子座内涌出橙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秋后,子座变为结红色至红褐色,其中逐渐形成囊壳。病树内皮和木质部之间可见黄褐色、扁平、扇形的菌丝层,这也是病害的重要特征。

1.2.3病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